会道莫如约,要识胸中真。
讲学亦贵博,不废纸上陈。
王充与李邕,世岂无若人。
中秘未许见,市肆何所闻。
童君家多书,乃为我辈虑。
安用蓬莱山,万卷皆聚此。
又复附益之,秦碑及周鼓。
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
持此分雅俗,清渭映浊泾。
不贿屋自润,无爵身亦荣。
好事时相过,不惮倒屣迎。
挥麈言有味,寂如无市声。
孰如汉中郎,孰似楚左史。
孰能诵亡书,孰解作奇字。
是中犹渊海,随取即随有。
或问贾几何,还可商度否。
掀髯笑谢客,吾非鬻书叟。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名为《童寿卿博雅堂》的画。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一句“会道莫如约”:这里的“会道”可以理解为理解、领悟,而“莫如约”则表示最恰当的方法是约定或共识。整句的意思是通过某种约定或共识来理解和领悟事物的本质。
第二句“要识胸中真”:这里的“胸中真”指的是内心真实的想法或感受。整句强调了认识内心真实的重要性。
第三句“讲学亦贵博”:这里的“讲学”可以理解为教学或学习,而“贵博”则表示重视广泛和深入的学习。整句表达了教学应该注重广泛和深入,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第四句“不废纸上陈”:这里的“纸上”可以理解为书籍或文献,而“陈”则表示陈述、展示。整句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忽视书籍和文献的阅读和使用。
**第五至八句主要描述了王充与李邕两位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学问。这反映了诗人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历史的尊重。
**第九至十二句描述了童君家丰富的藏书和他对学问的态度。这体现了童君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第十三句“安用蓬莱山,万卷皆聚此”:这里的“安用”可以理解为哪里需要、哪里值得,而“蓬莱山”则是传说中的仙境。整句表达了诗人对童君家藏书的赞美和欣赏,认为这些书籍已经汇聚成宝山,无需再去寻找其他宝藏。
第十四句“又复附益之,秦碑及周鼓”:这里的“附益”可以理解为增加、补充的意思。整句表达了诗人对童君家藏书的进一步赞美和欣赏,认为这些书籍不仅涵盖了广泛的领域,还包含了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第十五至十七句描述了剡溪和歙穴中的纸和石。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关注和欣赏。
第十八句“持此分雅俗,清渭映浊泾”:这里的“清渭”和“浊泾”都是比喻,分别代表清澈的水和浑浊的水。整句表达了诗人对童君家藏书能够区分高雅与庸俗的能力的赞赏。
第十九句“不贿屋自润,无爵身亦荣”:这里的“贿”可以理解为贿赂、讨好,而“屋自润”则表示房屋自然得到滋润、受到保护。整句表达了诗人对童君家藏书得到尊重和支持的赞美和感谢。
第二十句“好事时相过,不惮倒屣迎”:这里的“好事”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或人,而“时相过”则表示经常来访、相聚。整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和朋友之间亲密关系的赞美和珍视。
**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句描绘了诗人挥麈谈笑的情景。这里的“挥麈”可以理解为挥动拂尘,而“言有味”则表示谈话富有趣味和深度。整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间愉快交流和相互启发的赞赏。
第二十二句“孰如汉中郎,孰似楚左史”:这里的“孰”可以理解为谁,而“汉中郎”和“楚左史”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优秀人物的赞赏和钦佩之情。
第二十三句“孰能诵亡书,孰解作奇字”:这里的“亡书”可以理解为丢失的书籍或文献,而“解作奇字”则表示能够解读并创作出独特的文字或艺术形式。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学识和才华的赞赏和钦佩之情。
第二十四句“是中犹渊海,随取即随有”:这里的“是中”可以理解为这里面、此处,而“渊海”则是比喻,指包含丰富知识和智慧的地方。整句表达了诗人对童君家藏书丰富且深不可测的印象。
第二十五句“或问贾几何,还可商度否”:这里的“贾几何”可以理解为多少钱,而“可商度否”则表示是否可以进行讨论或比较。整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价格问题的询问和讨论。
第二十六句“掀髯笑谢客,吾非鬻书叟”:这里的“掀髯笑谢客”表示诗人大笑并邀请客人进屋,而“鬻书叟”则表示卖书的人或职业。整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谦逊和诚实态度的赞美和肯定。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通过描述童寿卿博雅堂的藏书和学者风貌来赞美童君对学问的追求和热爱。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和比喻,展现了童君家的藏书丰富、学者辈出、文化氛围浓厚等特点。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文化的敬仰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