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牧民如赤子,今人临民用笞箠。
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
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
公庭闲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
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
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
诗句释义与赏析:
- 题清江常宰道院
- “题”:即写诗以表达情感或见解。
- “清江常宰道院”:指的是一个位于清江河畔的官府道场。
- 此句可能是诗人在描述他为官时,常去这个道院进行思考与反省。
- 关键词“牧民如赤子”,描绘了古代官员如同对待婴儿般的仁爱。
- “今人临民用笞箠”则反映了现代官员可能过于严厉,用棍棒来治理百姓。
-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古今官场的不同,表达了对古代官员公正无私的赞赏以及对现代社会官员严厉手段的批评。
- 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
- “孰知”:谁曾知晓?
- “官府本无事”:官府原本是无事可做的。
- “独恨庸人扰之耳”:唯独讨厌那些无能的人干扰了事情。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府应有的清廉和官员应有的责任感的期待。同时表达了对社会中某些官员的不满与批评。
-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
- “临邛”:地名,此处可能指诗人家乡附近的一个城市。
- “铜章”:古代官员常用的徽章,代表其官职和身份。
- “三年为吏”:意为在此地任职已长达三年。
- “先慈祥”:这里的“慈祥”可能是指母亲慈爱和蔼的形象。
- 赏析:诗人通过提及一位在官府中工作的友人,并强调其在任职期间表现出的慈祥和宽容,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一种理想化期望,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官场的某些批判。
- 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
- “桑柘阴中”:意指在树木繁盛的地方,阳光难以直射,形成阴凉的环境。
- “民小康”:意味着民众生活相对安定且富足。
- 赏析:“桑柘阴中民小康”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当地官员治理下百姓生活的肯定。
- 公庭闲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
- “公庭闲暇雁鹜散”:形容官员在闲暇之余,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自然之美。
- “燕坐胡床”:指坐在安乐椅上,悠闲自得的状态。
- “清昼长”:指白天很长,时光宁静而悠长。
- 赏析:这几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官场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
- 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
- “拨烦”:解除烦劳。
- “文书省”:指处理公文、文书的工作场所。
- “治道”:治理国家的方法或原则。
- “由来贵清静”:自古以来都讲究治理国家应追求清净无为。
- 赏析:这里诗人指出,处理公务应避免繁杂,保持清净才能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 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
- “柱下五千言”:出自《论语》,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
- “洙泗六经”:洙水、泗水分别是孔子讲学的地点,六经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 “猛政”:猛烈的政治措施。
- 赏析:诗人认为,无需过于繁琐的政策和严苛的手段,简单的治国理念和行为更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译文:
古人如父母一般爱护人民,今人却像对待奴隶一样使用刑罚。谁能想到,官府原本没有太多事务,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无能之人却打扰了这一切。临邛有一个朋友,身着铜印,已在衙门工作了三年,他的母亲一直对他慈祥。老农们也经常说这位上司是个好官,百姓们在桑柘树荫下的村庄里过着小康的生活。官员在闲暇时可以自由地赏鸟观鱼,悠然自得。处理政务不需过分繁忙,只需简单明了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保持清净,无需过重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