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吹箫远,王家奕叶光。
昔多称建业,今独盛安阳。
泰华何曾老,江河各自长。
一名重两火,与宋大休祥。

注释:

  1. 缑氏:指代缑县,古地名。
  2. 王家奕叶光:王家世代显赫,子孙昌盛。
  3. 昔多称建业:过去常常称赞建业(今南京)。
  4. 今独盛安阳:现在只有安阳(今河南安阳)特别兴盛。
  5. 泰华何曾老:泰山和华山永远不会衰老。
  6. 江河各自长:黄河和长江各自流长。
  7. 一名重两火:一个名字里包含两个太阳,象征光明照耀。
  8. 与宋大休祥:与宋朝的吉祥相符合。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赞美安阳的繁荣昌盛为主题。全诗通过对安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第一句“缑氏吹箫远”,诗人以缑县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缑县自古以来就有“箫声远传”的美誉,这里的风景如画,让人心醉神迷。
    第二句“王家奕叶光”,诗人通过“王家奕叶光”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安阳世家大族的赞美之情。这里的“奕叶光”是指王家的子孙众多,家族兴旺发达。诗人通过对这一家族的描述,展现了安阳人民勤劳智慧、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三句“昔多称建业”,诗人回忆起过去的辉煌历史,提到了建业(今南京)。建业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曾经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而如今安阳却独领风骚,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明珠。
    第四句“今独盛安阳”,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安阳的繁华昌盛,与建业相比毫不逊色。这里的“今独盛”意味着安阳在当今时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第五句“泰华何曾老”,诗人以泰山和华山为比喻,表达了对它们永恒不变的赞美之情。泰山和华山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诗人认为它们永远不会衰老,象征着安阳这座城市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六句“江河各自长”,诗人以黄河和长江为引子,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黄河奔流不息,长江波澜壮阔,它们各自流淌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而安阳正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与自然美景相得益彰。
    最后一句“一名重两火”,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数字游戏,将“安阳”这个名字与“两火”(即双火,指日月交替)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安阳光明未来的祝愿。同时,这也寓意着安阳如同日月同辉,既古老又年轻,既辉煌又充满活力。
    这首诗以赞美安阳的繁荣昌盛为主题,通过对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