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大事,圣贤三致思。
朝闻应夕可,春叶又秋枝。
高眼世无比,点头人有谁。
朔风吹槁野,天地亦含悲。

【注释】

生死一大事:指人的生命。圣贤三致思,即“生、丧、祭”三礼。

朝闻应夕可:语出《论语·先进》:“夫子在陈,曰:‘盍归乎?’对曰:‘吾闻君子死而后哀,今也已葬,虽欲哀焉何及矣!’”。意思是说孔子听到弟子这样回答,就认为他还没有完全领会“生、丧、祭”的意义。

春叶又秋枝: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春兰兮秋菊”,“春华秋实”,意谓春秋两季的花草都有凋谢和结实的不同,用以比喻人的生死。

高眼世无比:语出《汉书·扬雄传下》:“天下健者,莫强于汉家矣,然尝窃观之,见高材疾足,喜而誉之,遇明而行,则毁之。”这里用来形容那些能识人才的人。

点头人有谁:语出《史记·留侯世家》:“上曰:‘若何?’留侯曰:‘必欲臣进说计,如鬼言,陛下安用之?’于是上屏人间事。”这里的“点头”指点头称许的样子,用来比喻那些能识拔人才的人。

朔风吹槁野:语出《诗经·小雅·北风》,意为北风刮起,草木凋零。这里用来比喻世事的衰败。

天地亦含悲:语出《庄子·天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尊天子;卿大夫不仁,不敬诸侯;士庶人不仁,不事其君。”这里的“天地”是泛指自然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送行时,既感慨人生短促,又感伤世态炎凉,因而发出“天地亦含悲”的慨叹。

首句点题,指出吴节夫与自己同赴任所,即将离别。生死一大事,是说人生短暂无常,应该珍惜光阴,抓紧时机,有所作为。圣贤三致思,是说儒家的“生、丧、祭”三礼,是圣人为人们所重视的,应当认真遵守。

第二句承上启下,指出自己与吴节夫都深知生死一大事的道理。但是,由于吴氏才学很高,所以不能不加以称赞。

第三句写自己的感受。“朝闻应夕可”,语出《论语·先进》:“子曰:‘由!女还(回)哉!吾语汝:昔孔丘有言曰:“纵历四方之物,以游后世之名,吾不如老聃;使由适(通“适”,往)来,吾不如赐。”’”孔子说:“过去孔丘说过:‘纵使游览四野的物产,以享受后代的美名,我也不如老聃;假使让仲尼去旅行(到各地去),我不如子贡。”孔子在这里表示:虽然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打算,但我还是希望吴节夫能够实现这一宏愿。

第四句写吴节夫的感受。“春叶又秋枝”,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意思是说,春日的兰花、秋天的菊花,都有凋谢和结实的不同,这可以比喻人的生死。这里借以表示吴节夫对自己前途的看法。

第五句用典。语出《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向刘邦献计说:“秦灭之后,楚汉相争,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只有智勇双全之人才能成就伟业。”后来刘邦封张良为留侯。但张良在拜将受封的时候,却推辞说:“我听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就是将军您;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人,就不是将军您的责任了。”刘邦听了很高兴,就接受了张良的建议。这里用“高眼世无比”来比喻张良这种见识高超的人。

第六句承上启下,说明吴节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有识人之明。

最后两句写送别时的感慨。“朔风吹槁野”,语出《诗经·小雅·北风》:“北风其熏,雨雪其濛。惠然肯来,莫予肯从?”这里用北风来比喻世间的人情冷暖。因为人情冷暖的变化无常,因此“天地亦含悲”。这里的“天地”,是泛指自然界。这里用自然界来象征社会现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