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疏明明点败棋,次篇字字比元龟。
人中龙定子瞻是,殿上龙非安世谁。
阅读《读王伯大都承奏疏 其三》这首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王迈对于政治局势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首句“首疏明明点败棋”,便暗示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与不满。紧接着,第二句“次篇字字比元龟”进一步强调了形势之严峻,每一句都在为读者描绘着一幅令人忧虑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人中龙”与“殿上龙”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形象。前者代表着有才能、正直的人,如苏轼,他们如同庙堂上的真龙天子;而后者则是指那些善于逢迎、谄媚权贵的人,如蔡京、王黼、朱棥等。诗中的“非安世谁”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批评和否定,意指这样的人物只会祸国殃民,败坏国家大计。
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判,也是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道德高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视。通过对王伯大事件的评论,诗人传达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鼓励人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 其三》是一首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公,也展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崇高的道德追求。这首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