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眩初疑绿锦张,风回犹带袜尘香。
连堤费尽天孙巧,乞与行人卧夕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对诗句内容、形式及作者背景进行把握,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赏析。
译文:
我到这山野的茅庵来题诗作画,看见草茵之上有几只蝴蝶飞舞。
我眼花头晕,初时还以为绿锦铺地呢;一阵风过,才闻到那飘散在空中的袜尘香气。
连天碧草如茵,费尽了天上织女巧匠的功夫。她将这片青草坪送给行人,让他卧在上面休息。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诗人在山中题诗后,见野草茵上蝴蝶翩翩起舞,遂感“眼眩”。初时以为是绿锦铺地,细看方知其为蝶翅所成。而“袜尘”二字,则点出当时天气之暖。诗人因久居山间,故有“费尽天孙巧”之语。末句以“乞与”、“卧夕阳”两个口语化词语收束全诗,既写出了蝴蝶的灵趣和诗人的喜悦之情,又使整首小诗显得轻快活泼。
“我到这山野的茅庵来题诗作画,看见草茵之上有几只蝴蝶飞舞。”开笔就写诗人来到山野中的茅庵。从诗的下句可知,诗人来到这个山野茅庵,是因为这里的景色吸引他。“我到”一词表明诗人是主动来到这里的。他来到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引出下面要说的内容。诗人在山野茅庵看到的景象是:草茵上有几只蝴蝶在飞舞。“草茵”一词,说明诗人是在山野之中的茅庵里见到的。“草茵”一词用得十分准确。因为“草茵”是山野茅庵里的地面。诗人在草茵上的所见所闻是什么呢?诗人接着就写了他在草茵上所看到的景象。
“我眼花头晕,初时还以为绿锦张。”诗人在草茵上看呆了,以至于“眼花头晕”,他以为眼前呈现的是绿色的锦绣般的地面。“初时”一词表明诗人是在刚到山野茅庵的时候出现的这种现象。这一现象出现在诗人刚刚进入茅庵的时候。诗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还没有适应山野茅庵的环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诗人没有明说,但他却通过“初时”一词,让读者知道,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眼前的景色太过美丽,以至于让人目迷神摇。
“风回犹带袜尘香。”诗人在看到眼前的美景之后,不禁赞叹不已。他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感叹大自然的美妙。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他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就在于眼前的景物太美了。诗人感叹大自然的同时,也感叹大自然带给他的惊喜。他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带给人的惊喜太多。
“连堤费尽天孙巧,乞与行人卧夕阳。”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感叹不已。他感慨万千,于是他便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诗人认为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太多太多,以至于让人应接不暇。于是,他便想出了这样一个想法:把大自然的美丽献给自己。他想把大自然的美丽留给自己,自己躺在大自然美丽的土地上休息一下。“费尽天孙巧”,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是他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织女,认为自己在山野茅庵看到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丽了,以至于让人应接不暇。
“乞与”、“卧夕阳”这两个词语,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他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大自然的身上,希望大自然能给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永远留在自然之中,享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一切惊喜和快乐。
【答案】
《野庵分题 草茵》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的作品。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写诗人晚年流寓山野茅庵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我到这山野的茅庵来题诗作画”开门见山,直接交代了自己流寓山野茅庵的目的。次句“看见草茵之上有几只蝴蝶飞舞”,描写了诗人在山野茅庵所见之景。第三句“我眼花头晕,初时还以为绿锦张”,写诗人在山野茅庵所见之景给诗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四句“风回犹带袜尘香”,写诗人在山野茅庵所见之景给诗人带来的嗅觉冲击。五句“连堤费尽天孙巧,乞与行人卧夕阳”,写诗人在山野茅庵所见之景给诗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全诗语言平易流畅,意境清新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