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登泰山上,下视何纷纷。
彼角而走者,孰为麟与麇。
彼茁而生者,孰为萧与芸。
伯乐不复出,驽骥终同群。
卞和不再生,珉玉将谁分。
吁哉刘中都,高标凌浮云。
诸侯不荐士,外府不策勋。
冉冉趋黄绶,勤劳徒尔云。
我愧势力小,不能叫吾君。
勿改芳兰性,林深须自薰。
勿隐冲鹤声,天高当自闻。

【注释】

登泰山:登上泰山。

下视何纷纷:往下看,看见许多纷乱的东西。

彼角而走者:那些奔跑的角马。

孰为麟与麇(jùn):谁是谁呢?

茁而生者:刚刚长出的幼苗。

萧与芸:指草本植物。

伯乐不复出:伯乐不会再出现。

驽骥终同群:劣等的骏马和劣等的马最终都会聚在一起。

卞和不再生:卞和这样的人才不会再出现了。

珉玉将谁分:美玉和普通石头将由谁鉴别呢?

吁哉刘中都:唉!是刘中都啊。

浮云: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诸侯不荐士:诸侯国里没有推荐人才的贤人。

外府不策勋:国家没有奖赏功臣的记录。

冉冉趋黄绶:慢慢地走向黄绶。

勤:劳碌,辛苦。

我愧势力小:我惭愧自己的力量太小。

不能叫吾君:不能让我的君主高兴。

芳兰性:香花本性。芳兰即“兰”,这里代指君子。

薰:熏染,这里是比喻。

冲鹤声:山间清幽的声音。

天高当自闻:高处自有声音传遍。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诗人借写景喻志,以物喻人,托物寄情,寓意深远。诗中以泰山、角马、萧芸、黄绶、芳兰、冲霄鹤等事物为象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并借此勉励朋友刘中都要像古代的名臣一样,有真才实学,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全诗意境高远,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沉郁顿挫,感情真挚深沉。

开头两句用对偶的形式描写了登上泰山后所看到的景象:从山顶向下看,到处都是纷纷杂乱的事物。这两句诗是说:“我”登上了泰山,放眼四望,看到了许多纷乱的事物:有的如奔马般地奔跑,有的刚长出幼芽,有的被砍伐成木材,有的成为石料。这些事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们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互不相干。这两句诗是对现实的观察,也是诗人的感慨。他看到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感到十分混乱,于是发出了慨叹。

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他所见到的景象。他看到那些奔马般的人,究竟是些什么动物?原来是角马。他看到那些刚刚长出来的幼苗,究竟是什么树?原来是萧树和芸草。诗人在这里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放在一起,使读者很容易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这就说明了诗人为什么看不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了。这两句诗是对前面两句诗的具体解释。

五、六句又用了一个比喻,把那些驽马和劣马比喻成同类,从而说明他们都是一些庸庸碌碌之辈。这就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感叹。

七、八句又用了一个比喻,说卞和这种良材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只有真正的贤才才能被赏识;而那些庸才则不会得到重用,所以卞和这样的人是不会再来世上的了。这就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感叹。

九、十句是说,即使是像伯乐这样的贤人,也不可能再出现了;即使有人发现了人才,也没有办法来表彰他们的功绩;因此就只好自己努力去做事了。这就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感叹。

十一、十二句是说,虽然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小,但我还是不能让我的君主高兴啊!这是因为我的君主不懂得如何识别真正的人才。这就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感叹。

结尾二句是借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来勉励朋友不要改变君子的本性。君子应该像松柏那样挺拔,不怕风吹雨打,不怕严寒酷暑,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品德受到考验。如果只是隐藏自己的才能而不去施展,那就只能让世人听到你的声音而看不见你的行动了。

整首诗通过对各种现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希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前途的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