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红尘汩没深,谁能世事总无心。
买松野老栽成径,觅竹山僧种满林。
薄酒时斟资道气,好诗频讽涤烦襟。
凤雏光显门庭喜,应笑陶潜责子吟。

【注释】

次梅评事:指梅尧臣。评事,官名,唐宋时为谏议大夫的别称,即御史中丞。次,排行第二。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谥号“文忠”,世称梅定公。

买松:指种植松树。野老:指种松树的人。径:小道,小路。

觅竹:指种植竹子的人。山僧:指砍伐竹子的人。

资:资助,赞助。道气:佛教语,谓修道者所禀受之气质。这里指作者自己。烦襟:烦恼、忧愁。

凤雏:比喻有才能而受到重视的年轻人。门庭:旧时用以自喻的谦词,借指自己的家。应笑:应当笑。陶潜: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他辞官归田后,过着隐居生活,躬耕自给,不慕荣利,其诗以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题材,多反映农村生活,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赏析】

此诗是梅尧臣晚年所作,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全诗共七句,前四句写种松种竹的趣闻,后三句抒发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满目红尘汩没深”写眼看到的是繁华世界,而心中却感到茫然无依。这里的“尘”,既指世间的俗事,也暗指官场的纷争;“汩没”意为淹没、消失。

次句“谁能世事总无心”则进一步表明自己对于世俗纷争已无兴趣,只想过一种清静的生活。“谁能”表示反问,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通过种植松树和竹子来营造一个宁静的隐居环境:“买松野老栽成径,觅竹山僧种满林。”这里,诗人用“买松”和“觅竹”来描绘自己种植松树和竹子的情景,体现了他的勤劳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这也暗示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向往。

第三句“薄酒时斟资道气”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于道教的认同和信仰。在这里,“道气”是指道家的修炼之气,而“资”则有赞助、支持之意。通过饮酒来支持道教修炼,表现出了诗人对于道教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第四句“好诗频讽涤烦襟”则表达了自己通过诗歌来净化心灵的感受。这里的“讽”有吟咏、诵读之意,而“涤烦襟”则是指消除心中的烦恼和纷扰。通过吟咏诗歌来净化心灵,表明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一句“凤雏光显门庭喜”则将这种向往之情推向了高潮。这里的“凤雏”是对年轻有才有德之人的赞誉,而“光显门庭”则表示这种赞誉能够使家族荣耀。因此,当看到年轻有才之人得到重用时,自然会感到高兴和欣慰。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逃避。这种情感贯穿始终,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