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臣宅,千楹释子宫。
但求除橘籍,不见老松公。
怀抱凌云上,规模偃盖同。
须防雷雨际,恐复化为龙。
【注释】
①慈溪:今属浙江。普济寺:位于宁波市江东区,为宁波四大名刹之一。三国时吴国大臣张昭的故居在慈溪,这里原是其府邸。②释:指佛教。③橘籍:指僧人的名册。④老松公:即老松公庙,供奉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⑤凌云上:形容高耸入云。⑥偃盖同:比喻建筑雄伟高大。⑦雷雨际:风雨交加之时。⑧化龙:传说中变化成龙。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全诗通过对古松的形象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古松的敬仰之情,并借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和忧虑。
“三国名臣宅,千楹释子宫。”开篇点明地点、人物及历史背景,交代此诗所咏古松之来历。
“但求除橘籍,不见老松公。”诗人借古松之名,表达了自己希望有一日能像杜甫一样,以诗名留传后世的愿望。“老松公”指的是杜甫,他在唐肃宗至德二年间(757年)因避安史叛乱而弃官西行入蜀,途中经过慈溪。当时他正患眼疾,看到慈溪普济寺中的古松后,不禁赞叹道:“突兀撑青空,下有千年树。”因此后人便称这棵古松为“老松公”,并立碑刻文纪念。
“怀抱凌云上,规模偃盖同。”诗人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出古松的雄姿。“怀抱凌云上”指的是古松的枝干挺拔,犹如凌空而起;“规模偃盖同”则是说古松的树干巨大,如同偃伏的山岳,两者相比,更显其气势磅礴。
“须防雷雨际,恐复化为龙。”尾联则将古松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其未来命运的担忧。“须防”二字暗示诗人对古松的关心与爱护;“恐复化为龙”则是诗人的一种幻想,寓意着他渴望能够像杜甫那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古松的敬仰之情,也抒发了他对未来的期盼与忧虑。同时,通过古松的形象,作者也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