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役东原路,长风海气阴。
苍茫生远思,憭慄起寒襟。
午泊僧寮静,昏投县郭深。
拙勤终不补,谁使漫劳心。
【注释】祗役东原路:祇,只。祗役,服劳役。东原路,指在河南府东的原州路上,即今天的洛阳至开封一带。长风海气阴:长风,长风亭,为古都城东面的重要交通关隘。海气,指黄河上吹来的海风。阴,阴霾。苍茫生远思,憭(liào)栗起寒襟:苍茫,辽阔无边,形容景色的壮阔。“苍茫”二字是全诗的中心词,它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又抒发了对朝廷的忧虑。凛冽的北风使人想到战乱频仍、国势不振的现实,于是心中生出一种苍茫之感和远大之思。“燎栗”,形容因寒冷而发抖的样子,用来形容诗人内心激动不安的情绪。寒襟,指寒冷的衣服。午泊僧寮静:午,中午。僧寮,寺庙中的客舍。僧人住的寮房,一般都很安静。昏投县郭深:昏,黄昏。县,指州郡;郭,外城。这里代指洛阳城。
【赏析】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任监察御史期间。当时安史叛军攻陷潼关,长安震动,诗人被派往东都洛阳去安抚百姓。首两句写赴任途中所见。开头二句写赴任途中所见,首句点明地点,次句点明时间及天气。“祗役”说明自己是在服劳役,“东原”表明所经之地。“长风”指长风亭,是古都城东面的一个重要交通关隘。“海气”暗指黄河上的逆风,“阴”字写出了天气阴暗的特点。“苍茫”与“长风”、“海气”相呼应,写出诗人眼前景象的雄壮、壮阔。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词,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对朝廷的忧虑。“苍茫”一词既表现出作者对家乡无限的眷恋,也透露出他忧心忡忡的心情。“燎栗起寒襟”一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诗人在凛冽的北风中,因思乡而感到内心的激动不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寒意。“寒襟”是指寒冷的衣服,诗人穿着单薄的衣衫在寒风中行走。“苍茫生远思,燎栗起寒襟。”两句紧承首联而来,以苍莽无际的景象引发作者的思绪,同时使心情变得愈加沉重起来。“苍茫”和“燎栗”这两个词的使用,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他忧心忡忡的心情。
颔联从“苍茫”二字生发开来。“苍茫生远思”,是说在苍茫的大地上,作者产生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苍茫”两字既是眼前的景物描写,也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苍茫”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自然景物,它还象征着作者内心的迷茫和困惑。“燎栗”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因严寒而颤抖的身体状态,进一步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激动和不安。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苍茫的大地和寒冷的天气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无助。颈联写到达寺院后的情景。“午泊”,意思是中午时分停靠在寺庙里的客舍里休息。“僧寮静”,意思是僧人居住的房间很安静。“昏投”,意思是指晚上投宿,也就是在夜晚的时候离开寺庙。“县郭深”,意思是县城外的街道很远很深。这里的“昏”和“深”都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名词“县郭”。诗人在中午时分停靠在寺庙里的客舍里休息,到了晚上又离开了寺庙。这个过程中,诗人经历了一天的奔波,身心疲惫不堪,但他却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职责,继续前往自己的目的地——洛阳城。尾联写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担忧。“拙勤终不补”,意思是虽然我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心血,但似乎并不能完全弥补我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谁使漫劳心”,意思是到底是谁让我这么辛苦地操劳着呢?诗人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两句表达了他对当前形势的担忧和不安,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