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庐山久,回头五十秋。
羡君联骑去,顾我几时游。
五老想如故,二林应更幽。
无因陪后乘,神往但形留。

【注释】

不向庐山久,回首五十秋。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隐居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常朝采石,暮登秦望。”

羡君联骑去,顾我几时游。 “羡”羡慕,“骑”指马,“顾”是回头看的意思。

五老想如故,二林应更幽。 《南史·隐逸传》:“(陶潜)尝著五柳先生传,盖好尚存焉。……山涧有五株松,松下有五个人,因以为号焉。”“五柳”即此。“五老”,即五柳先生。“二林”,即五柳先生居处旁的竹林。

无因陪后乘,神往但形留。 “乘”,指车。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自己与好友陶弘景一同游览庐山的情景。诗前两句写诗人和陶公的友情,以及他此次来庐山的原因。首句说,自己没有去庐山游玩过;次句则表明自己已经来到庐山五十年了。诗人之所以没有去过庐山,是因为他当时身在仕途之中,无法抽身。现在他终于可以摆脱官场的束缚,到庐山去游玩了,因此感到非常高兴,所以用“不向庐山久,回头五十秋”来形容他的心情。“羡君”“顾我”二句写诗人对陶公的仰慕之情。诗人羡慕陶公能够骑着骏马去游玩,而自己却因为年老体衰,无法骑马游玩,只能在远处望着别人游玩的背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陶公的羡慕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与陶公相聚时的愉快心情,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向往之情。“五老”“二林”分别代指南朝梁代诗人陶弘景和他在庐山附近的茅屋。“五老”意指陶公,因为陶公曾在这里隐居多年,所以这里又成了他的故乡。“二林”则是陶公的茅屋旁的树林,也就是他的家了。

最后两句写诗人虽然不能像陶公那样去游玩,但是心中却充满了向往之情。由于不能陪伴陶公出游,只能远远地望着他的身影,所以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愿他一路平安,并且希望他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

全诗以叙事起兴,中间叙述了诗人和陶公相聚的情景以及他对陶公的羡慕之心,并以叙事结束,使读者明白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陶公的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