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守最忧农,往来思虑忡。
半时半刻里,一饭一茶中。
饥溺真犹己,恫■在厥躬。
天高元听下,一念岂难通。

【注释】: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其十:苦雨吟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的作品。这首诗写老守(县令)对民的忧虑。

老守最忧农,往来思虑忡:老守最担心的是农民,他日夜都在考虑。

饥溺真犹己,恫■在厥躬:农民受饥受寒,痛苦就像自己一样,他们的痛苦也牵动着他。

天高元听下,一念岂难通:皇帝高高在上,他的耳朵可以听到下面的声音,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关心,皇帝都会想到百姓的疾苦。

【赏析】: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上,由于朝政黑暗、腐败,加之宦官专权,使诗人深感忧愤。这首《苦雨》就充分表达了他的这种思想感情。

“老守最忧农”,开头两句点明题旨,说明老守最忧的是农民。接着两句“往来思虑忡”具体写出了老守的忧虑。一个“思”字,既表现老守日夜为农事操心的情态,又透露出他对农民的深深爱怜之情。

“饥溺真犹己”一句,是说农民受饥挨饿,受冻受寒,真像自己一样。“犹己”二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农民深厚的阶级同情心,而且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恫瘝在厥躬”,是说人民的痛苦牵动着他的心。“恫瘝在厥躬”,是说人民的疾苦牵动着他的心。“恫瘝”是病的意思,这里指人民遭受苦难;“厥躬”是指自己的身体或自己的行动。这一句把诗人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也表明诗人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天高元听下,一念岂难通”,这两句是说皇帝高高在上,他的耳朵可以听到下面的声音。只要皇帝有一丝一毫的关心,他都会想到百姓的疾苦。诗人认为只要皇帝有一颗赤子之心,就会与老百姓息息相通。最后两句是说,皇帝高高在上,他的耳朵可以听到下面的声音,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关心,皇帝都会想到百姓的疾苦。诗人认为只要皇帝有一颗赤子之心,就会与老百姓息息相通。

整首诗通过“老守最忧农”这一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和真挚同情,体现了诗人对农民命运的担忧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通过对皇帝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百姓疾苦的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