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衣翻户映庭槐,使节州符未展才。
文献定知丞相似,渊源还自洛阳来。
异端惑世浓于酒,古学违时冷若灰。
从此湖人识丧礼,凛然治命手亲裁。
【注释】
向:面对。运使:官名,即转运使。
戟(jiè):兵器,这里指戟衣。戟衣翻户映庭槐,戟衣翻卷映照在庭院中的槐树。
使节州符未展才:使节的公文尚未展开才能。
文献:文采和文献。丞相:丞相是古代最高长官,此处泛指朝廷重臣。
渊源:源远流长。洛阳:古都,此借指前辈。
异端:不同的主张、学说。惑世:迷惑世人。
古学:古代学问。违时:违背时代。
丧礼:丧事礼仪。治命:治理国家的命令。
凛然:严肃的样子。手亲裁:亲自裁决。
【赏析】
这是一首挽诗,作者为李德裕。当时,牛僧孺与李宗闵同掌国政,李宗闵因党争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李德裕则任浙西观察使,两人感情很好,李德裕为此写这首诗以表示哀悼之情。
首联“戟衣翻户映庭槐,使节州符未展才”,诗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袭军装的使者刚刚进入家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庭院中的槐树。使者手持的是朝廷的公文,但还未来得及展开,就已匆匆离去。这既表现了李德裕对牛僧孺不幸遭遇的惋惜,又透露出他对牛僧孺才华未能施展的惋惜。
颔联“文献定知丞相似,渊源还自洛阳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牛僧孺的敬仰之情。他相信,牛僧孺的文采和智慧一定不亚于历史上的丞相诸葛亮,而牛僧孺也必定是从洛阳这样的文化重镇走出来的优秀人才。这既是对牛僧孺人品和才学的肯定,又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期望之情。
颈联“异端惑世浓于酒,古学违时冷若灰”,诗人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异端学说如同酒精一样能迷惑世人,而古学则像被丢弃的灰烬一样无人问津。这既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又透露出他对传统学问的重视和推崇。
尾联“从此湖人识丧礼,凛然治命手亲裁”则直接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诗人认为,从现在开始,我们都应该学习并遵循丧礼的规定,而那些能够亲自审理案件的人应该受到尊重和信任。这不仅是对牛僧孺的悼念,更是对整个官场的一种警示。
整首诗通过对牛僧孺不幸遭遇的描写和对传统学问的重视,表达了诗人对牛僧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担忧。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李德裕的政治立场和人生态度,即他既关注现实政治问题,又重视传统学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