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蘧庐,吾身自卷舒。
翁能从失马,子亦岂知鱼。
谨独甘居漏,安贫且饭疏。
昨非今未是,宁不赋归欤。
诗句解释:
- 书座左 (在座位的左边悬挂着): 这可能意味着诗人在书写时,会将重要的作品放在显眼的位置以提醒自己。
- 天地一蘧庐(如同天地间一个小小的居所):这里的“蘧庐”是指简陋的住所或居所,诗人将自己比作这个宇宙中的小居所,表示他虽身处世界之中,却仍保持内心的简朴和宁静。
- 吾身自卷舒(我的身躯可以自由地伸展和收缩):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体和情感状态的掌控和自由。
- 翁能从失马(如果老人能忘记失去的马): 通过这句话,诗人可能在表达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即使面临损失或挫折,也能像老人一样从容不迫。
- 子亦岂知鱼(您又怎知道鱼儿的快乐): 此句可能是诗人用来表达一种哲学观点,即人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或经历,就像鱼儿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生活。
- 谨独甘居漏(我谨慎而独处,甘于生活在孤独中):这句表达了一种坚持自我、不受外界干扰的生活方式。
- 安贫且饭疏(安心于贫穷并吃简单的饭菜):诗人强调了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性,即使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心灵的平和。
- 昨非今未是(昨天的错误今天还未解决):这是诗人的一种反思,表明时间不会因为错误而停滞不前,需要持续学习和改正。
- 宁不赋归欤(是否不如归隐为好呢?):最后一句可能是诗人对当前生活状态的质疑,提出了归隐的愿望,反映了他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追求心灵归宿的渴望。
译文:
在座位的左侧悬挂着书籍,就如同天地间的一个小居所,我的身体可以自由地舒展与收缩。老人能够忘却失去的马匹,你难道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吗?我谨慎地独自生活,甘于生活在孤独中;安心于贫穷并吃简单的饭菜。昨天的错误到今天还未解决,是否不如归隐呢?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哲理思考。通过使用比喻和反问,诗人展现了其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内心世界的丰富。诗中的每一行都像是一幅画,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与世界的关系。整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更透露出其对精神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