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南朝寺,徘徊北顾人。
钟声含晓籁,塔相涌仙轮。
吊古千龄恨,观空万法尘。
三车何处在,归鞅欲迷津。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古之作,通过登大明寺塔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

首联“寂寞南朝寺,徘徊北顾人”,写诗人登上大明寺塔,看到荒凉冷落的古刹,感到十分寂寞。南朝寺庙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湮没无存,而眼前这座寺庙却依然屹立在那里,令人顿生沧桑之感。诗人用“徘徊”两字写出了诗人对寺庙的留恋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

颔联“钟声含晓籁,塔相涌仙轮”,描写大明寺塔的景色。诗人站在大明寺塔上,听到晨钟暮鼓的声音,联想到佛家的轮回转世之说,便想象那巍峨壮观的佛塔仿佛是一轮冉冉升起的金色仙轮,显得庄严而神秘。这里诗人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把佛塔拟人化,赋予其神奇的色彩,使诗句更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颈联“吊古千龄恨,观空万法尘”,抒发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登上大明寺塔远眺四周,看到周围环境一片破败不堪,心中不禁生出千年的历史遗憾。诗人用“观空”这一禅宗术语来比喻佛教中的“观照”,表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看破红尘的心态。诗人用“恨”字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无奈与感叹。

尾联“三车何处在,归鞅欲迷津”,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只见茫茫大地,不知自己的车子在哪一处停靠?归家之路如此艰难,令人感到迷茫。这里诗人运用设问的表达技巧,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之情。

【答案】

登大明寺塔

寂寞南朝寺,徘徊北顾人。

钟声含晓籁,塔相涌仙轮。

吊古千龄恨,观空万法尘。

归鞅欲迷津。(注释:寂寞——凄凉冷落;徘徊——徘徊不定;钟声——指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晓籁——清晨的钟声;仙轮——指佛塔;吊古——怀念过去;千龄恨——千年之恨;万法尘——佛教中所说的六道轮回;三车——指人的三辆车,即马、牛、羊;归鞅——回家)。赏析:此诗是一首咏古之作,通过登大明寺塔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首联“寂寞南朝寺,徘徊北顾人”,写诗人登上大明寺塔,看到荒凉冷落的古刹,感到十分寂寞。南朝寺庙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湮没无存,而眼前这座寺庙却依然屹立在那里,令人顿生沧桑之感。诗人用“徘徊”两字写出了诗人对寺庙的留恋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颔联“钟声含晓籁,塔相涌仙轮”,描写大明寺塔的景色。诗人站在大明寺塔上,听到晨钟暮鼓的声音,联想到佛家的轮回转世之说,便想象那巍峨壮观的佛塔仿佛是一轮冉冉升起的金色仙轮,显得庄严而神秘。这里诗人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把佛塔拟人化,赋予其神奇的色彩,使诗句更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颈联“吊古千龄恨,观空万法尘”,抒发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登上大明寺塔远眺四周,看到周围环境一片破败不堪,心中不禁生出千年的历史遗憾。诗人用“观空”这一禅宗术语来比喻佛教中的“观照”,表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看破红尘的心态。诗人用“恨”字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无奈与感叹。尾联“三车何处在,归鞅欲迷津”,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只见茫茫大地,不知自己的车子在哪一处停靠?归家之路如此艰难,令人感到迷茫。这里诗人运用设问的表达技巧,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