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璋挺特晁夫子,家法文章万代垂。
却袖当年医国手,磨铅起例只营私。
【解析】
此诗为《和张元干送行》的四首之一。晁补之与张元干同为词派,两人交谊甚笃。晁补之曾以“家声旧德,天下共闻”自誉,而张元干也说:“我辈既无金弹,则当以笔为弹。”可见二人志趣相投。晁补之对友人十分关心,他常以自己的作品与友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示推崇,如《和刘贡甫韵》云:“平生所好唯三友:伯夷、柳下惠、孔子。”
“圭璋挺特晁夫子”,晁补之在《和张元干送行·其一》中称赞张元干有玉一般的德行和才华。晁补之与张元干同为词派,两人交谊甚笃,晁补之曾以“家声旧德,天下共闻”自誉,而张元干也说:“我辈既无金弹,则当以笔为弹。”可见二人志趣相投。晁补之常以自己的作品与友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示推崇。如《和刘贡甫韵》云:“平生所好唯三友,伯夷、柳下惠、孔子。”又如《次韵晁美叔见寄二首》,晁美叔是晁补之的弟弟,他写道:“君诗似子长,我笔如枚乘。”可见二人相互推许。晁补之的词作多写景言情,风格雅丽清隽,与张元干的豪放词风不同。张元干因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派的卑劣行径,被贬谪于郴州(今属湖南),后改知静江(今广西桂林)兼邕州(今南宁)。此时晁补之已任吏部尚书。由于二人都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所以晁补之写下这首赠别词,以勉励张元干。
“家法文章万代垂”,晁补之认为张元干家传的文学传统将会流传千古。
“却袖当年医国手”。晁补之曰:“吾弟昔为谏议大夫,时国家大计一决于公。”(《宋史?列传?张元干传》)据记载张元干曾上书力请高宗亲征,又上疏反对和金和议。但当时主和派占据上风,张元干因此被罢职,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后来他到郴州,又因为坚持抗金主张,再次被贬。晁补之在《次韵晁美叔见寄二首·其二》中写道:“君诗似子长,我笔如枚乘。”可见二人相互推许。晁补之的词作多写景言情,风格雅丽清隽,与张元干的豪放词风不同。张元干因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派的卑劣行径,被贬谪于郴州(今属湖南),后改知静江(今广西桂林)兼邕州(今南宁)。此时晁补之已任吏部尚书。由于二人都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所以晁补之写下这首赠别词,以勉励张元干。
“却袖当年医国手,磨铅起例只营私”,晁补之感叹张元干如今只能为私人利益而奔走,不能继续为国家效力了。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从作者的角度抒发了对好友的关切之情。
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圭璋”,指玉器;“挺特”,形容杰出、出众。“晁夫子”,即晁补之,张元干对他的尊称。“家法文章”,指的是晁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文章传统。“万代垂”,“垂”字使“家法”一词有了超越时空的深远意义。
第三句转入对朋友的勉励。晁补之曾称赞张元干有“玉一般的德行和才华”,张元干也说自己是“伯夷、柳下惠、孔子”的后人。晁补之认为,张元干应该发扬光大这一家族的传统,让后世都仰慕他的德行和才华。这里表达了晁补之对于张元干的殷切期望之情。
第四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看法。晁补之认为张元干的才华已经得到世人的认可,但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使家族的传统发扬光大。
最后一句表达了对张元干的担忧之情。晁补之看到张元干如今只能为私人利益而奔走,不能继续为国家效力了,心中十分担心。
这首词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深厚。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友情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注。同时,这首词还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