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从而图,孰从而状。
大千俱空,况尔幻妄。
直须壁立千仞,要且事无一向。
虽然觌面相呈,便是本来形相。
【注释】
自作传神赞:自己创作的赞美自己的诗。
孰从而图,孰从而状:是谁去描绘、去描写呢?
大千俱空:一切皆为空无之物。
况尔幻妄:何况你又是虚妄不实的东西呢。
直须壁立千仞:必须像墙壁一样高耸入云。
要且事无一向:但求做事不能有丝毫偏向。
虽然觌面相呈,便是本来形相:纵然你当面展示,也只是原来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对“壁立千仞”的松树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联以问句形式,写松树生长之难。“孰”字,一语双关,既是“谁”,又指“谁去”。此二句意在强调:“谁能画出这挺拔苍劲的巨松?”“孰能”二字,点明咏物之人,同时表明咏物之作非他人所能为。这一疑问,引出下句。“状”者,描也;“图”者,绘也。“孰从”与“孰能”,“孰从”犹言“谁从”,“孰能”犹言“谁能”。此二句是说:谁能描绘出这巍峨高大的松树的形象?松树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环境险峻,气候条件恶劣,要想画它,谈何容易!
颔联以反诘语气,进一步写松树之难以捉摸。“大千俱空”,意为世间万物均属虚无。“况尔幻妄”,则更进一层,指出松树本身更是虚幻无常,变幻莫测。“幻妄”一词,既指幻化出来的假象,也指事物的本质。这里,它既是对松树本身的比喻,也是对人世的一种讽刺。松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根扎得极深,风力再猛也无法将它吹倒。即使有人攀上崖顶,手捧松果,仰望那参天大树,也只能惊叹其伟大,而无法将其描绘出来。因为松树本身是虚无缥缈的。诗人用此比喻,说明要真正认识和理解松树这种事物,是多么困难。
颈联承前启后,由松树写到人的修养。“直须”两句,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像山峰一样直上云天,不偏不倚;同时,做人做事也不能有丝毫的偏见,必须公正无私。“直须”即“直须如”。这里的“须”,是必须的意思。
尾联以设问语气收束全诗。“虽”字,一语双关,既是“虽然”,又是“即使”。“觌面相呈”,意为当面展示。“本来形相”一句,是说:纵然你当面展示你的才华,也只能显示其本来面貌,无法改变其本质。诗人用此设问,表明对咏物之作的否定态度。他主张咏物之作应力求客观真实,不能主观臆断,随意涂抹。如果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事物的内在本质,那么,咏物之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首诗通过咏物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诗人认为,要真正认识和了解事物的本质,必须具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和领悟。同时,诗人也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事物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精髓,提高自己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