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江深寂处,兰若寄高邱。
松竹有古意,云山无世愁。
老僧头已白,邻邑幼曾游。
自哂何为者,半生逾百州。
【解析】
这是一篇诗歌鉴赏。
1.理解诗句内容。
“午暑憩潭田精舍老僧求询其曾游方否”:午间暑热,在潭田寺中休息;老和尚问:“你曾经出家访道吗?”
“云以少尝一到分宁感而赋此”:我回答说:“我只到过一次,就感到了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2.了解背景知识。
这首诗作于公元105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作者因被贬黄州,心情郁郁不得志,常借酒浇愁。这首诗是他在潭田寺中与老僧的对话。
3.赏析诗句。
(1)“午暑憩潭田精舍老僧求询其曾游方否”:中午的暑热,在潭田寺中休息;老和尚问:“你曾经出家访道吗?”。
译文:中午的酷热,我正在潭田寺中休息,老和尚问我:“你曾经出家访道吗?”
注释:潭田寺,位于黄州西南七十里的大洪山北麓之阴。
(2)“云以少尝一到分宁感而赋此”:我回答说:“我只到过一次,就感到了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译文:我回答说:“我只到过一次,就感到了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注释:分宁,指黄州。
(3)“修江深寂处,兰若寄高邱”,
译文:幽静的江水深深流淌着,寺庙建筑在高高的山丘上。
注释:高邱,高高的山丘。
(4)“松竹有古意,云山无世愁”,
译文:松树竹子有着古老的意味,云山却没有世俗的忧愁。
注释:古意,古老、古朴之意。
(5)“老僧头已白,邻邑幼曾游”,
译文:老和尚已经满头白发,我小时候曾经在附近的城市里游览。
注释:邻邑,指黄州。
(6)“自哂何为者,半生逾百州”,
译文:自己自嘲为何如此多愁善感,一生中走过了一百多个州。
注释:嗤,嘲笑。
赏析:
《答焦山谷书》,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与僧人的对谈,抒发了自己贬谪途中的愤懑之情和归隐山林的向往之心。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富有禅趣。
首联写景抒情。午间暑热,诗人正休憩在潭田寺的精舍。老和尚问及:“你曾经出家访道吗?”诗人回答:“只到过一次,就感到了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颔联写答话。诗人用典明志,说自己虽然曾游历过许多名山胜地,但并未找到真正的精神寄托,内心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云山”一句,既表明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恶,也表达了他渴望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颈联写答话。诗人进一步说明自己虽然曾经在黄州一带游历过,但并没有真正领略到那里的风土人情,反而更加怀念家乡。“自哂何为者,半生逾百州”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诗人的遭遇比作“云山”,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官场失意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收束全诗。诗人回顾往事,感叹人生短暂如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心。“自哂何为者”一句,既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自嘲,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逾百州”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