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扰虎,手举数珠。
驯彼郁屈,亦用兹乎。
巨颡修鳞,能怖童子。
慈眼视之,毒心自弭。

【注释】十六大阿罗汉:指十六尊佛,即十六罗汉。华林:梵语“尸林”,意译为“竹林”。这里指华林寺。扰虎:扰乱老虎。数珠:佛教徒念诵时用以计数的念珠,这里借指佛珠。郁屈:驯服屈服。兹:此,这。巨颡修鳞:长着大嘴、有鳞片的狮子。能怖童子:能够吓唬小孩子。慈眼视之:用慈悲的目光看着他们。毒心:狠毒的心肠。弭:消除。

【赏析】

《龙眠居士画十六大阿罗汉赞》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该诗描绘了一幅佛教画中的十六罗汉图,表现了画家对佛教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体现了王维的艺术眼光和审美情趣。

首联“华林扰虎,手举数珠”,以华林寺为背景,描述僧人在寺庙外扰乱老虎的情景。这里的“扰”字表现出僧人的勇敢和坚定;“手举数珠”则展现了他们在念诵经文时的专注与虔诚。

颔联“驯彼郁屈,亦用兹乎”,承接上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人与老虎之间的互动。这里的“驯”字表现了僧人的智慧和策略;“郁屈”则形容老虎被驯服后的样子,既展示了它们的威严,又体现了僧人们对它们的尊重与爱护。

颈联“巨颡修鳞,能怖童子”,进一步描绘了僧人与老虎之间的互动。这里的“巨颡修鳞”形容老虎的长嘴和锋利的牙齿,而“能怖童子”则表现了它们能够吓唬小孩子的能力。这一联既展示了老虎的凶猛,又突出了僧人的智慧和策略。

尾联“慈眼视之,毒心自弭。”最后一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即通过僧人与老虎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这里的“慈眼”既指僧人对老虎的慈悲之心,也指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毒心自弭”则表达了他们通过修行、禅悟等方式,逐渐消除了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等负面情绪,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与老虎之间互动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的一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