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丹洋宿,嵌岩下百层。
饥鸢鸣独木,鼯鼠抱寒藤。
坏屋惟馀佛,空廊不见僧。
古人经世志,客寝每宵兴。

【注释】

过瑞林院:经过瑞林寺院,即游瑞林寺。瑞林寺位于今江西宜黄县,唐开元年间创建。

薄暮丹洋宿:傍晚时分在红日落山后住宿在红日的余晖之中。

嵌岩下百层:岩石上有许多洞穴。

饥鸢鸣独木:饥饿的鸢鹰在树梢上鸣叫,叫声很凄惨。

鼯鼠抱寒藤:寒冷的冬天里,有一只鼯鼠抱住了枯藤。

坏屋惟馀佛:只剩下一座破败的寺庙了。

空廊不见僧:寺庙里空荡荡的走廊中看不见和尚。

古人经世志:古时候的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

客寝每宵兴:我每晚都在思考如何治理天下的大事。

【赏析】

《过瑞林院》,这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诗中描写瑞林寺,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对佛教文化的热爱。

首句“过瑞林院”,点明题目,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地——瑞林寺院。第二句“薄暮丹洋宿”,写诗人抵达瑞林寺时的情景: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满了天空,为整个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第三、四句“饥鸢鸣独木,鼯鼠抱寒藤”,描绘了瑞林寺内的景象:饥饿的鸢鹰在树梢上哀鸣,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生存困境;一只受伤的鼯鼠抱着枯藤,显得无助而凄凉。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出了瑞林寺内荒凉、萧瑟的氛围。

诗人笔锋一转,转向瑞林寺本身:“坏屋惟馀佛,空廊不见僧。”这句话描绘出了瑞林寺的现状:破败不堪的寺庙只剩下了佛像,而庙中的僧人早已离去,只留下空荡荡的走廊供人游览。这里透露出的是诗人对瑞林寺的感慨与惋惜之情。

最后一句“古人经世志,客寝每宵兴”,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写。这句诗表明,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诗人仍然心系天下,关注时事。他常常在夜晚思考如何治理天下的大事,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钦佩。

这首诗通过描绘瑞林寺内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同时,诗人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不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