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江故多峰,秀色无可拣。
何须着脚力,政欲长在眼。
诗翁筑飞阁,似恨山意懒。
纵横数州碧,收拾付酒盏。
客来何所命,濯濯千髻绾。
晴岚入肺腑,宝唾落碑版。
翁家诚可乐,人境两萧散。
炉香侣趺坐,终日对编简。
风流前辈接,细说须自挽。
居然典刑在,听者辄忘返。
会须营一壑,万事等鹏鴳。
从翁时对榻,卧看烟雨晚。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冬,是一首咏怀诗。诗人为吴氏聚山阁题词。全诗八句,前四句写聚山阁的秀美风光;中间四句抒写自己游赏的心情;后四句写与友人的酬唱,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首联“缘江故多峰,秀色无可拣”:江两岸山峰众多,景色优美得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这是诗人对聚山阁周围山水美景的总体概括。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这里的自然风光非常喜爱。

颔联“何须着脚力,政欲长在眼”:你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去观赏,只要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这里就好了。这两句是对前面“秀色无可拣”的进一步阐释,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诗翁筑飞阁,似恨山意懒”:诗人建了一座飞阁,仿佛是恨山势太懒洋洋地不肯展露它的美丽。这里的“诗翁”指的是诗人自己。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山水之美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尾联“翁家诚可乐,人境两萧散”:在这里居住真是太惬意了,就像生活在仙境一样。而这里的人境又显得十分清幽、宁静,仿佛远离尘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聚山阁周围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中间四句“客来何所命,濯濯千髻绾”:客人来了,有什么吩咐?这里有一千个女子像发辫那样挽在一起。这两句是对聚山阁周围女性形象的描绘。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聚山阁周围女子的美丽和风情的欣赏之情。

第五联“晴岚入肺腑,宝唾落碑版”:晴空中的云烟飘入了肺部,真是妙不可言。这些云烟就像宝物一样珍贵,落到了碑版上。这两句通过对云烟的描绘,表现出了诗人对聚山阁周围山水美景的赞美之情。

第六联“翁家诚可乐,人境两萧散”:在这里居住真是太惬意了,就像生活在仙境一样。而这里的人境又显得十分清幽、宁静,仿佛远离尘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聚山阁周围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七联“炉香侣趺坐,终日对编简”:我常常和朋友们一起坐着打坐,整天面对着书籍和文稿。这几句是对聚山阁周围文化氛围的描绘。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聚山阁周围文化活动的参与。

最后四句“风流前辈接,细说须自挽”:那些风流前辈们接踵而至,他们细细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聚山阁周围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第八联“居然典刑在,听者辄忘返”:这里竟然保存着古代的经典制度,人们听了就会忘记回家的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聚山阁周围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

第九联“会须营一壑,万事等鹏鴳”:总有一天我会在这里建造一个山庄,把一切事情都交给它去做。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聚山阁周围自然环境的向往之情。

第十联“从翁时对榻,卧看烟雨晚”:有时我也和主人一道躺着看书,看着窗外的烟雨景色。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共享时光的美好回忆。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山水画卷的咏怀佳作,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心灵感受,捕捉到了聚山阁周围山水之美、人文之雅以及生活之趣,从而创作出了一幅幅生动而优美的诗意画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