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蕈出何许,南山白云根。
畦丁入云采,遍以脱叶翻。
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
中涵烟霞气,外绝沙土痕。
下箸极隽永,加餐亦平温。
伊昔贵公子,鲜肥厌羔豚。
争啖肉菌美,共品天花尊。
居然此珍产,以远莫见论。
生令五鼎味,但饱三家村。
伊余少所嗜,头白归故园。
日获甘脆享,人言老饕存。
栮脯固已陋,竹枯何足言。
从今大嚼处,不复思屠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理解全诗意思,抓住关键句来分析概括,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食十月蕈”:指吃十月的香菇。蕈,菌类植物。

“佳蕈出何许,南山白云根”:好的香菇产在何处?生长在南山的云中。

“畦丁入云采,遍以脱叶翻”:菜农们进入云层采摘,把脱下来的叶子翻过来。

“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小如寸长的鲜嫩的香菇像玉石一样,成堆地密布在一起。

“中涵烟霞气,外绝沙土痕”:里面含有烟霞之气,外面没有沙土的痕迹。

“生令五鼎味,但饱三家村”:它的味道能使五种鼎里的美味都黯然失色,只够填满三家村落的人。

“伊余少所嗜,头白归故园”:我平时很少喜欢吃什么,如今头发已经花白了,就回到了我的故乡。

【答案】

译文:

吃十月的香菇

好的香菇产在何处?生长在南山的云中。

菜农们进入云层采摘,把脱下来的叶子翻过来。

小如寸长的鲜嫩的香菇像玉石一样,成堆地密布在一起。

里面含有烟霞之气,外面没有沙土的痕迹。

它能使五种鼎里的美味都黯然失色,只够填满三家村落的人。

我平时很少喜欢吃什么,如今头发已经花白了,就回到了我的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清丽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香菇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香菇的喜爱之情。

首联“食十月蕈”,“蕈”是菌类植物的总称,即蘑菇。“食”是品尝的意思。诗人首先以食字开头,表明他是以欣赏的态度来品尝香菇的,这为下面进一步描写香菇的美妙形象和独特风味作了铺垫。“佳蕈出何许”三字直抒胸臆,道出了作者喜爱香菇的原因。而“出何许”则表明了作者对香菇产地的好奇与探究之情。

次联“南山白云根”,是对上文“佳蕈出何许”的具体化、具体化。“南山”是地名,这里代指香菇生长之地;“白云”则暗示了香菇生长的环境——高耸入云,云雾缭绕。这两句写出了香菇生长的独特环境以及其生长过程中所经受的艰难困苦。

颔联“畦丁入云采,遍以脱叶翻”。“畦丁”指菜农。“脱叶翻”是说菜农们进入云中采摘,把脱下来的香菇翻转过来继续食用。这里的“脱”字用得极为巧妙,既表明了菜农们是在采摘香菇的过程中把叶脱去,又暗示了香菇在采摘过程中的艰辛。

颈联“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戢戢”“累累”都是形容香菇形状的写法。“寸玉嫩”指的是香菇的小如玉,嫩如丝。“万钉繁”指的是香菇成堆地密布在一起,数量之多就像万枚针扎在一起一般。这两句写出了香菇外形的小巧玲珑及其数量之多。

尾联“生令五鼎味,但饱三家村”。这两句既是对上文“食十月蕈”的回应,又点明了作者对香菇的喜爱之情。“生”字表明了作者赞美香菇生长过程之快,“令”字则表现了作者认为香菇味道鲜美无比;“五鼎”、“三家村”则分别代表了各种美味佳肴,它们都无法比得上香菇的味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香菇的喜爱程度之深。

这首诗虽然只是写香菇,但是从诗的结构上看,它却由“食十月蕈”到“生令五鼎味”再到“但饱三家村”,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最后达到高潮,充分展现了作者对香菇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