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陕县令,我实康公孙。
始祖有遗烈,托君访其存。
夫君有诗来,题云石柱村。
石柱之始立,于古无所根。
就勒分陕铭,惟唐人之言。
既历年所多,首尾无完文。
难以从考正,将焉求其源。
我患读书寡,知识无过人。
经书史传外,不能破群昏。
从长卿公羊,宜自陕而分。
从君陈毕命,宜成周而云。
二者兼取之,于义似或尊。
分政东西郊,可以陕洛论。
此说如近之,庶几缓纷纭。
甘棠之蔽芾,石柱之青新。
当时之盛事,予不得而亲。
二南之正化,二公之清芬。
千载之美谈,予可得而闻。
弃经而任传,儒者固不遵。
作诗以明之,驰此庸报君。

我们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君为陕县令,我实康公孙。

  • 第一句是说,你(陕县令张师柔)是我(康公)的子孙,我是你的长辈。”康公孙”指的是我,康姓在古代是一种高贵的姓氏。
    始祖有遗烈,托君访其存。
  • 这是说,你的祖先留下了许多英勇的事情,请你帮我打听一下他们的下落。”遗烈”指英勇的行为或事迹。
    夫君有诗来,题云石柱村。
  • 这句表明,你的丈夫(可能是指张师柔的配偶)给你送来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石柱村”。
    石柱之始立,于古无所根。
  • 这一句表达了对石柱村的起源和历史的疑惑,石柱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但具体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
    就勒分陕铭,惟唐人之言。
  • 这句话的意思是,关于石柱村的记载主要是唐朝人的说法。
    既历年所多,首尾无完文。
  • 这句话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石柱村的资料越来越稀少,很少有完整的文字记录。
    难以从考正,将焉求其源。
  •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石柱村历史真相难以考证的无奈,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它的源头。
    我患读书寡,知识无过人。
  • 这句话表明自己虽然学识渊博,但仍然感到自己的知识有限,无法完全理解石柱村的历史。
    经书史传外,不能破群昏。
  • 这句表达的是,除了经书、史书和传说之外,没有其他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石柱村的真实情况。
    从长卿公羊,宜自陕而分。
  • 这句话引用了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的一句话,表示应该从陕西开始进行考察,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从君陈毕命,宜成周而云。
  • 这里又提到了汉武帝派遣司马相如出使西域的故事,表示应该以周朝的名义向四方传播和平的信息。
    二者兼取之,于义似或尊。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两种观点的看法:一种是从陕西出发,另一种是以周朝的名义进行传播。这两种方法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分政东西郊,可以陕洛论。
  •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政治地理的观点:将陕县划分为东西两区,这样可以更好地讨论陕县的政治地位。
    此说如近之,庶几缓纷纭。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如果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平息一些不必要的纷争。
    甘棠之蔽芾,石柱之青新。
  • 这两句是对石柱村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当时之盛事,予不得而亲。
  • 这一句表达了对于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自己无法亲自参与其中。
    二南之正化,二公之清芬。
  • 这两句是作者对于两位先贤的评价,他们具有高尚的德行和清新的品格,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千载之美谈,予可得而闻。
  •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千年流传下来的美谈的了解和欣赏,这些美谈都是值得人们铭记的历史遗产。
    弃经而任传,儒者固不遵。
  • 这句话批评了一些儒家学者只重视传承而不注重经典学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尊重经典的。
    作诗以明之,驰此庸报君。
    作者用诗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激励读者尊重经典,避免被一些片面的观念误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