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亭非伯夷筑,亭柱亦用秋山竹。
但令家有满架书,何虑妻儿少饘粥。
朝来相对亭上宾,洙泗尺度羲皇人。
先生已死名不泯,常与此亭作标准。
后来邻触阏伯怒,仆夫预起池鱼虑。
拆亭拆亭先拆柱,有孙抱柱出烟去。
三十年馀复改观,有孙如此不待赞。
似鲁灵光偶不全,令人见此空三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释与译文:
- 先生亭非伯夷筑,亭柱亦用秋山竹。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座亭子并不是由古代的伯夷所建造,而是使用了秋山中的竹子作为柱子。
- 但令家有满架书,何虑妻儿少饘粥。
- 这里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即只要有满架的书籍,家中的妻子和孩子就不会因为饥饿而烦恼。
- 朝来相对亭上宾,洙泗尺度羲皇人。
- “朝来相对亭上宾”意味着每天早上,苏轼都会在亭子里与客人相对而坐,这里的“洙泗”指的是古代的洙水、泗水两条河流,而“羲皇人”则是指传说中的伏羲氏或神农氏,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
- 先生已死名不泯,常与此亭作标准。
- 这句话表示虽然先生已经去世,但他的名字和他的品德仍然被人们铭记,并且常常被用作衡量的标准。
- 后来邻触阏伯怒,仆夫预起池鱼虑。
- “后来邻触阏伯怒”是指后来的人触动了阏伯(一位古代的贤人)的尊严,而“仆夫预起池鱼虑”则是说仆人预先想到了池中的鱼可能会受到伤害。
- 拆亭拆亭先拆柱,有孙抱柱出烟去。
- 这句话描述了拆除亭子的过程,首先是拆除柱子,然后是拆除亭子本身。在这里,苏轼提到了他的孙子抱着柱子一起离开,象征着家族的传承。
- 三十年馀复改观,有孙如此不待赞。
-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于家族未来的乐观态度,他认为尽管经历了三十年的变迁,但他们的子孙仍然能够继续前行,不需要额外的赞美。
- 似鲁灵光偶不全,令人见此空三叹。
- 最后,苏轼以鲁灵光的不幸遭遇为例,表达了对于家族可能面临的困境的忧虑,同时也让人感叹这种命运的无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亭子的修建过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比古代的伯夷和孔子等贤人,苏轼展现了自己家族的荣誉和传承。诗中也流露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以及对家族成员的深厚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