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四十铜虎符,一矢曾识金仆姑。
唐三百年进士举,不再鼓之终非夫。
西风笼槐桂扶疏,笔势汹如涛江驱。
知君三昧等游戏,我欲一言口嗫嚅。
元凯登庸用谱系,稷契虽贤名第无。
当时未有明光赋,致君大略到唐虞。
君家六戟联椒涂,身无一点薰香污。
颇疑膏粱逼寒畯,顾欲场屋争分铢。
高山深林百年馀,大夏生殖雨露濡。
其间吾疑有栝柏,根蟠拟作轮囷株。
尚能尔雅注虫鱼,下同年少争得途。
极知文章君之馀,何爱漏刻收桑榆。
但疑入山见成鐻,可惜弹雀烦明珠。
大夫当据要地居,仕宦须作执金吾。
治经博士苟无命,不妨饿死同侏儒。
君不见德裕生无不读书,死不肯与诸生俱。
期君事业如韩吕,何嫌门地用崔卢。
我尝一掷色得卢,盘中双陆万人呼。
只今欲学支离疏,徒嗟七十战匈奴。
《呈南安孟使君》是一首宋代的古文作品,出自作者周南。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及赏析:
- 诗句解读:
- “使君四十铜虎符,一矢曾识金仆姑。” 这句话描述了使君拥有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铜虎符,并且他曾经用箭识别了一位名叫金仆姑的人物。
- “唐三百年进士举,不再鼓之终非夫。” 这里提到唐朝有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但最终没有能够通过考试的人。诗人用“不再鼓之终非夫”来表达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 译文:
- “使君四十铜虎符,一矢曾识金仆姑。” 使君手中握着象征权力的铜虎符,曾经用箭射中过一个名叫金仆姑的人。
- “唐三百年进士举,不再鼓之终非夫。” 唐代有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但是最终未能通过考试的人都是徒劳无功。
- 赏析:
- 在这首诗中,周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他以使君的权力和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为切入点,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西风笼槐桂扶疏”,“笔势汹如涛江驱”,都富有画面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周南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呈南安孟使君》不仅展示了周南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周南文学作品的精华,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