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记涪翁语,无尘有发僧。
无尘方愿学,有发亦何曾。
学士年年样,车门日日乘。
二毛犹胜我,不必愧鬅鬙。
梳头二首 其二
长记涪翁语,无尘有发僧。
无尘方愿学,有发亦何曾。
学士年年样,车门日日乘。
二毛犹胜我,不必愧鬅鬙。
注释:
长记:常常记住。
无尘有发僧:没有头发的和尚,无尘是佛教用语,指出家人,即和尚。
方愿学:正要学习。
何曾:哪里曾。
学士:指文人学士,这里指诗人自己。
门生:古代称老师的学生,这里指学士的门人、侍从。
鬅鬙:古代男子留长发为髻的总称,这里用来形容头发浓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洗兵马》中的第二首。这首诗通过写“学士”和“有发”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第一句“长记涪翁语”,诗人常常记住涪翁(即诸葛亮)的话,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他以忠贞不渝的信念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第二句“无尘有发僧”,这是诗人对僧人的评价。僧人出家修行,剃度为僧,但并不完全舍弃世俗生活,他们仍然保持着一些世俗的习惯和信仰。这里的“无尘”是指僧人出家后不再沾染世间尘埃,而“有发”则是指僧人的头发仍然保留着一些世俗的痕迹。第三句“无尘方愿学,有发亦何曾”,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僧人虽然已经出家了,但仍然可以学习世俗的知识,因为知识是不分出家与在家的。这里的“何曾”表示从来没有过。最后一句“学士年年样,车门日日乘”,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明无论何时何地,学士们都在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这里的“学士”指的是文人学士,他们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修养。而“门生”则是学士们门下的弟子或侍从,他们跟随学士们学习和成长。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僧人和学士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珍视和追求。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即做一个既懂得世俗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人。这首诗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