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为中司,排击元祐故臣,而犹拳拳于伊洛之门人。
岂奏疏陈事或为世资而诎,而作诗怀友固不害于私情之伸耶。
于虖,是私情也,而实出于公言。
此吾之所以重叹,而列之于斯文也。
【注释】
公:指赵鼎,字元镇。中司:主管朝廷的官员。伊洛之门人:伊洛,即洛阳,北宋洛阳学者程颢、程颐兄弟。
拳拳:恳切的样子。
欤(yú):语气词,相当于“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赵鼎的挽辞。赵鼎曾为南宋抗金名将,他在位时,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受到人民的拥护;他反对议和,反对投降政策,因而得罪了投降派秦桧。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秦桧指使御史中丞李光、太上卿王庶、秘书郎胡寅上书弹劾赵鼎,诬其与秦桧共谋恢复大计。于是,赵鼎被免去相位,贬谪到潮州。绍兴十二年(1142)五月十二日,赵鼎在潮州遇害,终年六十五岁。当时,张焘正在广东任职,闻讯后十分悲痛,写了《挽辞帖》给友人陈公亮,以表达他的哀悼之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赵鼎的敬爱、惋惜以及痛心疾首的心情。
全诗八句,前四句写赵鼎因直言敢谏得罪于秦桧,被罢官贬谪,而诗人对此却始终耿耿于怀;中间四句写诗人对于赵公的忠义之心,以及诗人对赵公的怀念之情;最后两句,既是对赵公的颂扬,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揭露。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诗的前四句写赵鼎因直言敢谏而遭秦桧排挤,被罢官贬谪之事。“公为中司”一句表明作者与赵公关系密切。赵鼎是南宋中期一位杰出的大臣,他曾主持朝政十余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但最终因遭到投降派的陷害而被免职降职。“排击元祐故臣”一句表明赵公曾被元佑党人攻击,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并不奇怪。因为当时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许多大臣都被卷入其中,成为牺牲品。“而犹拳拳于伊洛之门人”一句则表明赵公虽然被罢官降职,但他仍然对伊洛学派的学生念念不忘,关心他们的前途命运。伊洛学派是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它倡导儒家经典,注重实践,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这一学派在南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许多士大夫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赵公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反映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执着追求。
中间四句写诗人对赵公的怀念之情。“岂奏疏陈事或为世资而诎”,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赵公直言敢谏的精神的赞扬。他认为赵公即使因上书进言而被世人视为有才学、有才干的表现,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委屈。“而作诗怀友固不害于私情之伸耶”这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赵公的思念之情。尽管赵公已经被免官降职,但他依然关心着朋友的命运和前途。因此,诗人认为他写诗怀念朋友并不妨碍他对朋友私情的伸张。这里既表现了赵公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也表现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的关怀。
最后两句写赵公的忠诚正直以及奸佞小人的可耻嘴脸。“于虖”二字表达了诗人的感叹和叹息。“此私情也”三字则揭示了赵公写诗的动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有一颗忠诚正直的心,他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捍卫正义和真理。然而,这种正义和真理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压制和践踏,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实出于公言之”一句则表明了赵公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私欲,而是出自公心之言。他的忠诚正直不仅表现在他的政治立场上,也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
这首诗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它通过对赵鼎的描绘和对他的怀念之情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忠诚正直的品质的赞美。同时,它也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诗人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不满。整首诗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