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世而概想斋坛之国士,因送客而遂及阳关之旧知。
盖拊髀之思,在上弗替。
故淳熙之士夫,亦不敢一日而忘可将之奇。
斯帖之传,固未易例以近世之诗也。

范参政书怀诗帖赞

范仲淹,字希文(989—1052),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至文献”。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历官右司谏、知制诰,因言新政与宰相分歧而贬饶州知州,后徙颍州、陈州、徐州、定州。庆历三年(1043年)召为右司谏、史馆修撰。庆历五年(1045年),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宋仁宗去世后,英宗即位,拜枢密副使,封楚国公,卒谥号“文正”。

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哲学,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最为著名,其中最著名的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等。

这首诗是范仲淹写给好友的一封书信,信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朋友的期望之心。下面是这首诗逐句释义:

当平世而概想斋坛之国士,因送客而遂及阳关之旧知。

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我常常想象那些在斋坛上的贤士们;因为送别了客人,所以顺便提到了那些在阳关道上的老朋友。

盖拊髀之思,在上弗替。

大概是因为我心中有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望,总是想着那些贤能之士不能得到重用。

故淳熙之士夫,亦不敢一日而忘可将之奇。

即使是在淳熙年间的人,也不敢忘记那些可以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

斯帖之传,固未易例以近世之诗也。

至于这首诗的传播,也不应该用近世诗歌的标准来衡量。

赏析:

范仲淹的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之心。他的这种情怀和对友人的期望,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诗人通过自己的笔触,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期望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