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联名记昔年,天涯一见破衰颜。
人言巧宦何曾巧,我欲闲居未得闲。
弱植自怜葭倚树,雄文才许管窥斑。
明公旧有经纶手,今日宁当缩袖间。

【解析】

此诗首联“雁塔联名记昔年,天涯一见破衰颜”,点明题意。“雁塔联名”指唐时在长安大慈寺建有雁塔,僧人将佛经刻于石上,后因名雁塔。“天涯一见”暗指与弟德裕久别重逢。“破衰颜”意为愁苦不堪,形容憔悴。颔联“人言巧宦何曾巧,我欲闲居未得闲”,写自己对宦海浮沉的看法。“人言巧宦”,意为人们说巧宦(官场)是巧妙的,“我欲闲居未得闲”,表明自己想要归隐,但未得其时。颈联“弱植自怜葭倚树,雄文才许管窥斑”,写自己的境遇。“弱植”指弱小植物,“葭”是一种水草。这里比喻诗人自己。“自怜”“雄文”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尾联“明公旧有经纶手,今日宁当缩袖间”中“明公”即指刘禹锡的弟弟,“缩袖间”指束身隐居。全诗通过描写诗人与弟弟重逢的情景,抒发了自己渴望归隐的心情,同时借以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社会不安定局面的不满和忧虑。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流畅自然,明白晓畅;善于用典,富有含蓄蕴藉之妙。

【答案】

译文:当年我在雁塔联名的碑上留名,今天与你相逢在天涯地角。人们都说我巧宦,我本想归隐而不得机会。

弱小的植物自叹依靠芦苇才能生存,雄壮的文章才被允许窥探一点皮毛。你昔日有经纶天下的本领,如今岂能束身隐居袖底!

赏析: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长期被贬谪到荒凉偏僻的巴山楚水之间,度过了二十三年的光阴。因此,当他与弟弟刘禹锡再次重逢时,他感慨良多,写下了这首《赠刘舍人次德裕弟韵》。

首联“雁塔联名记昔年,天涯一见破衰颜”,直接点题,写出了二人的重逢。“雁塔联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纪念他在长安大慈恩寺主持译场所作的诗句,后人就以此为据,称白居易是“大慈恩寺雁塔题名者”。这里用此典故来表达两人的友情深厚。“天涯一见破衰颜”一句,则道出了二人的相见之喜。“破衰颜”意为愁苦不堪,形容憔悴。诗人在这里以“破衰颜”来形容自己,是因为久谪边荒之地而心情抑郁所致。

第二联“人言巧宦何曾巧,我欲闲居未得闲”,写自己对宦海浮沉的看法。“人言巧宦”,意为人们说巧宦(官场)是巧妙的,“我欲闲居未得闲”,表明自己想要归隐,但未得其时。“弱植”、“葭倚树”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

第三联“弱植自怜葭倚树,雄文才许管窥斑”,写自己的境遇。这两句是说自己像柔弱的芦苇那样,依附在大树上生存,只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才有能力窥探治国方略的一鳞半甲。这里以“芦苇”、“管子”(喻指孔子)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志向。

尾联“明公旧有经纶手,今日宁当缩袖间”,意思是说,你现在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以前你也曾一手掌握过国家的大政方针。现在你既然已经决定不再涉足仕途,那么你就应当放下那些权谋机心,回到你的田园中去。

刘禹锡的这首《赠刘舍人次德裕弟韵》,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与弟弟久别重逢之际,不禁感慨万千。他既庆幸与弟弟的重逢,又为自己长期被压抑、无法施展抱负而感到悲愤。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沉沦下去,而是决心要像孔子一样,继续为国为民尽忠效力,为国家的发展尽心竭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