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盱眙山寺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注释:

  • 盱眙山寺:位于盱眙县的一座山寺。
  • 下傍盱眙县:在山下靠近盱眙县城。
  • 山崖露寺门:山崖上露出寺庙的门。
  • 疏钟过淮口:寺庙的钟声穿过淮河入口。
  • 一径入云根:一条小路通向云雾缭绕的地方。
  • 竹老生虚籁:竹子老了,发出了空洞的声音。
  • 池清见古源:池塘清澈,可以见到古时候的痕迹。
  • 高僧拂经榻:一位高僧正在擦拭经书的床榻。
  • 茶话到黄昏:喝茶聊天一直持续到黄昏。

赏析:
这首七绝诗描绘了盱眙山寺的宁静与美丽。首句“下傍盱眙县”点明了地理位置,为后文描写提供了背景。接着“山崖露寺门”和“疏钟过淮口”描绘了山寺的外观以及钟声穿越淮河的场景,给人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感觉。

第二句“一径入云根”则进一步描绘了山路的幽深,仿佛通往云端。第三句“竹老生虚籁”则用“竹老生虚籁”这一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同时也暗示了寺庙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两句“池清见古源”和“茶话到黄昏”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通过对池塘和茶话的描述,展现了山寺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而“到黄昏”则暗示了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人们依然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盱眙山寺的美丽与宁静,使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诗中的“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竹老生虚籁”等词语也富有诗意,使整首诗更加优美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