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补陀闻思修,千手千眼普供应。
世人两手及两眼,眼见手捉各随心。
多一手眼无用处,即与骈拇枝指等。
菩萨照用一时行,应以千心为主宰。
相彼方寸湛然地,不容二念那复千。
我谓菩萨如水月,一水一月同照曜。
方员大小虽不同,举手见月等无二。
我今续此妙色相,以为正念皈依处。
于一身心起多想,而作千手千眼见。
普愿大员镜智中,知我此念无间断。
所求皆应如谷声,请无不从亦如是。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颂诗,通过描绘观音菩萨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诗句的逐句翻译、注解和赏析:
- 稽首补陀闻思修,千手千眼普供应。
- “稽首”,表示恭敬地行礼或致敬。
- “补陀”,梵语“Buddhā”的音译,意为“佛”。
- “闻思修”,指听闻佛法并修行。
- “千手千眼”,形容菩萨拥有无尽的慈悲和智慧。
- 世人两手及两眼,眼见手捉各随心。
- 描述了普通人眼中看到的佛像,只是看到双手和眼睛,而没有看到菩萨的真身。
- “眼见手捉各随心”,强调了人们对于佛像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和理解。
- 多一手眼无用处,即与骈拇枝指等。
- “骈拇”,同义词为“骈指”,指的是多余的手指。
- 比喻那些多余的能力或特质是没有用的,就像多余的手指一样。
- 强调了要去除多余的东西,专注于核心的价值和意义。
- 菩萨照用一时行,应以千心为主宰。
- “菩萨”是指佛陀的理想化身,具有无限的慈悲和智慧。
- “照用一时行”,意味着菩萨的行为是短暂而瞬间的,但具有深远的意义。
- “以千心为主宰”,强调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时,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外界所扰。
- 相彼方寸湛然地,不容二念那复千。
- “方寸”,指心。
- “湛然”,形容心境平静、清澈。
- “不容二念”,意味着内心不应有杂念。
- 表达了内心的纯净和宁静,以及对待世界的淡然态度。
- 我谓菩萨如水月,一水一月同照曜。
- “水月”,指水中倒映出来的月亮,是一种朦胧的美。
- “一水一月”象征着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 “同照曜”,意味着相互映衬、相互照亮。
- 比喻真理和现象之间的关系,真理是本质,现象是表现,两者相互映衬。
- 方员大小虽不同,举手见月等无二。
- “方员大小”,指物体的形状和尺寸。
- “举手见月”,形容动作简单却能体现高深的道理。
- “等无二”,意味着无论物体的大小如何,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 强调了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 我今续此妙色相,以为正念皈依处。
- “续此妙色相”,指继续传承和弘扬佛教的教义。
- “正念皈依处”,意味着将佛法视为心灵归宿的地方。
- 于一身心起多想,而作千手千眼见。
- “于一身心起多想”,意味着在内心深处产生过多的思考和欲望。
- “而作千手千眼见”,形容这些想法如同千手观音一样,不断展现和变化。
- 比喻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复杂和矛盾的想法,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
- 普愿大员镜智中,知我此念无间断。
- “普愿大员镜智中”,表示普遍的愿望是希望人们能够具备明辨是非的智慧。
- “知我此念无间断”,意味着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这首诗通过对观音菩萨的形象和行为的描绘,传达了佛教教义中的平等、慈悲、智慧等价值观。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去除多余的欲望和杂念,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