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泗州普照王,曩以宝塔接群品。
塔今败坏成微尘,随意分身无不在。
我观世间有为法,无常迁变同一空。
假饶建塔如恒沙,未有不归幻灭者。
岂惟淮塔有兴废,阿育王造亦非坚。
菩萨应感常现世,不随宝塔俱存亡。
耕雨穫晴长淮风,普为众生作饶益。
我今绘此应感象,常以正念为皈依。
于此员光一寻中,而兴七级浮屠想。
正念皈依无间断,普愿菩萨常感通。
洪钟小大随叩鸣,所求所请皆如意。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泗州普照王塔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我们来看第一句:“稽首泗州普照王”。这里使用了“稽首”这个词语,表示恭敬地行礼,而“泗州普照王”则是对泗州的称呼,也暗指了泗州普照王塔。

第二句:“曩以宝塔接群品”。这里的“曩”指的是过去,而“宝塔接群品”则是指宝塔能够聚集各种众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泗州普照王塔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塔今败坏成微尘”,则是说现在的塔已经破损不堪,化为微尘,象征着无常和空性。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第四句:“随意分身无不在”。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表达了佛教中的无处不在的观念。

第五句:“我观世间有为法,无常迁变同一空。”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看法,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最终都会归于空性。这也是佛教中的重要观念之一。

第六句:“假饶建塔如恒沙,未有不归幻灭者。”这句话则是说,即使建立了无数的塔,但最终都逃不过幻灭的命运。这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讽刺。

接下来的七句是对前六句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和解释,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最后两句:“岂惟淮塔有兴废,阿育王造亦非坚。”以及“菩萨应感常现世,不随宝塔俱存亡。”这两句话分别指出了佛教中的兴废观念和菩萨应感动现世的观念。

整首诗通过描绘泗州普照王塔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世事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