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嵌散尽重堆叠,池碧堙多旋斸开。
旧记幸存新入石,胜游端待可人来。
【注释】
(1)可斋先生:张可斋,即张耒。
(2)郡圃:县的园地。
(3)小山:指园林中的小山。
(4)大资:即太史大资,张耒的字。
(5)“石久”二句:石散了就堆叠起来,池荒了就要挖开。
(6)恕斋:苏轼号。
(7)重刊:重新刻印。
(8)仍续:继续。
(9)留题:留下题记,即留言。
(10)寄:托付、寄托。
【赏析】
此诗是张耒为友人苏轼的《太守集》所作。诗人通过描述自己与苏轼的交往,表现了苏轼对自己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首联先写自己对苏轼的景仰之情。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困窘,张耒在《祭苏子瞻文》中写道:“轼既得罪,家居黄冈,贫病交攻,仅能自给。”可见其处境的艰难。而苏轼却“有奇才”,且“文章卓然”,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盛名。因此,当苏轼来到黄州,受到黄州百姓的欢迎时,张耒便由衷地赞叹:“东坡先生,真天下英才也!”这里,“郡圃小山”就是张耒对苏轼当年居住过的黄州东山的代称,“大资”是苏轼当时任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可斋”则是张耒的字。
颔联是说:苏轼在黄州期间,虽然生活艰苦,但仍然勤于政事,关心民情,因而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石久散而池亦荒”是说苏轼治理的郡圃小山虽因年久失修而荒废,但他所修筑的小水池却依然存在。“恕斋来公补处”指的是张耒到黄州任知府后,看到苏轼治下的郡圃荒废不堪,便亲自动手加以整治。“重堆叠”是说将苏轼曾修补过的地方重新堆砌,“浚之”是指疏通淤塞的水渠。“访求旧记重刊之”是说张耒到任后,曾四处寻访苏轼治理郡圃时所写的诗文,并重新刻印出版。最后一句“仍续留题之句以寄可翁”是说苏轼后来还留下了有关郡圃的诗文。这两句诗表达了苏轼与张耒的深厚友谊。苏轼曾多次向好友表达过对张耒的感激之情(见苏轼《和子由除日省试烧灯诗》)。
尾联是说张耒对苏轼的感激之情。苏轼曾对朋友说:“我平生最佩服的人是韩愈,其次便是张文潜(张耒)。”(《与李方叔书》)韩愈和张耒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的文章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苏轼对张耒的才华非常赞赏,所以当他来到黄州后,便与张耒结为好友。“湖嵌散尽重堆叠”是说苏轼治理过的郡圃已经荒芜不堪,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又恢复了往日的景色。而“胜游”则是指苏轼与张耒共同欣赏过的优美风光。“端待可人来”则是说现在苏轼已经来到了黄州,他渴望与老朋友相见。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风格清新明丽。它通过对苏轼与自己交往的回忆,表现了苏轼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对老友苏轼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