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凑孤夜,江楼起呼月。
秋虫声转悲,念此众芳歇。
人生非金石,青鬓忽已雪。
逾淮橘心移,出山泉性汩。
猗兰抱孤芳,不受宿莽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藻的作品。汪藻(1079-1146)字彦章,饶州鄱阳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庆元党”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百感凑孤夜,江楼起呼月。
- 百感凑:这里指的是诗人心中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感,可能是忧愁、伤感、思念等等。
- 孤夜:孤独的夜晚,可能是指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江楼上度过的这个时间。
- 江楼起呼月:江楼上,诗人抬头望向天空,看到了月亮。这里的“呼月”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着月亮发出感叹或者呼唤。
秋虫声转悲,念此众芳歇。
- 秋虫声转悲:秋天的虫鸣声听起来很悲伤。
- 众芳歇:这里指春天的花草树木已经凋零,不再盛开了。
人生非金石,青鬓忽已雪。
- 人生非金石:这里用“金石”来比喻人的寿命,意味着人生就像金石一样坚硬,不容易被破坏。
- 青鬓忽已雪:这里的“青鬓”指的是年轻人的黑发,“已雪”表示黑发已经变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轻人的头发已经变白了,暗示着人生的衰老。
逾淮橘心移,出山泉性汩。
- 逾淮橘心移:越过淮河时,橘子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或者是内心的感受。
- 出山泉性汩:从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因为地势的变化而变得湍急。这里的“汩”表示水流的声音,形容泉水的流动速度加快。
猗兰抱孤芳,不受宿莽没。
- 猗兰抱孤芳:这里的“猗兰”指的是一种植物,它独自开放花朵,不与其他植物争奇斗艳。
- 不受宿莽没:这里用“宿莽”来形容那些杂草或野草,它们在夜间被风吹动,好像要吞噬一切。诗人用“孤芳”来形容自己独立而不与其他同辈相比的品质,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译文:
在这孤独的夜里,我独自一人站在江边上仰望着明月。秋天的蟋蟀声声哀伤,让我想起了那些曾经繁花似锦的日子已经过去。人生如同金石一样坚固,但青春的容颜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越过淮河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心也发生了变化,仿佛受到了环境的压迫。从山上流下的泉水因为地势的变化而变得更加湍急。最后,我用“猗兰抱孤芳”,来形容自己独立而不与其他同辈相比的品质;而“不受宿莽没”,则表达了自己不被世俗所淹没的坚定信念。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孤独的夜晚、秋风中以及淮河边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光流逝和自我坚守的思考。诗中的“江楼”、“秋虫”、“宿莽”等意象,都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茫。同时,诗人也展现出了一种不畏艰难、坚持自我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友情和自我价值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