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妇勃溪农荷锄,身披袯襫头茅蒲。
雨不破块田坼图,稊稗青青佳谷枯。
大妇碓舂头鬓疏,小妇拾穗行饷姑。
四时作苦无裤襦,门前叫嗔官索租。

【注释】

田家谣:古代歌谣,内容多为描写农民生活、劳动和斗争的诗篇。鸠妇:指农妇。勃溪:湍急的河流。荷锄:扛着锄头。头茅蒲:头上戴着茅草帽。雨不破块:春雨使土块变得松软。稊稗(tí bài):庄稼苗头。佳谷:好的谷物。大妇:丈夫的母亲。碓舂(duī chén):用石制的碓臼把米舂成粉。行饷姑:步行去给公婆送饭。四时:一年四季。作苦无裤襦(rú):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却穿不到裤子。无裤襦:没有裤子。官索租:官差催收租税。

【赏析】

《田家谣》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此诗写农家妇女辛勤劳作的情景,表现她们的艰辛生活。诗中对农妇们的生活状况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绘,通过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残酷压榨下农民悲惨的命运。

首句“鸠妇勃溪农荷锄”,写农夫带着锄头,在湍急的河水边上忙碌。“鸠妇”是对农妇的称呼,也指代农夫的妻子。“勃”通“勃溪”,水流激荡的样子。“荷锄”意为扛着锄头,即上文所说的“身披袯襫(zhǐ qiān)头茅蒲”。这里用“荷”字表明农夫正在田间劳作,而“袯襫头茅蒲”则说明他头上戴着一顶茅草帽。两句写出农夫的勤劳。“身披袯襫头茅蒲”中的“身”字,表明了农妇们劳作时的状态,突出了其辛劳程度。

第二句“雨不破块田坼图”,写春雨润泽土地,使得土壤变得松软,农作物得以正常生长。“破块田”(即使土地松软)与“坼图”(即裂开泥土)相对,形象地说明了春雨的作用。这句诗不仅写出了春雨对农业生产的好处,而且反映了农妇们在恶劣环境下仍要努力耕作的现实情况。

第三句“稊稗青青佳谷枯”,写春末夏初时节,虽然粟子青青,但好的谷物已干枯,说明气候已经变热,作物成熟期已经过去。“稊稗(tí bài)青青”与“佳谷枯”相对,表明此时农作物已经成熟,但因气候原因导致好的谷物枯萎。这几句诗既写出了春末夏初时节的气候特点,又反映了农妇们在艰苦环境中辛勤劳作的状况。

第四句“大妇碓舂头鬓疏”,写大妇正在使用碓臼舂米,头上的白发因此稀疏。这里的“大妇”指的是农妇中年纪较大的那位。“碓舂”是一种将稻、麦等粮食加工为粉末的工具,需要用力才能完成,因此需要有力气的人操作。这句诗通过描述大妇舂米的场面,展现了其辛勤劳作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农妇们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付出艰辛努力的现实情况。

第五句“小妇拾穗行饷姑”,写小妇在田间捡拾稻穗,准备回家给公婆送饭。这里的“小妇”指的是农妇中年纪较小的那位。“拾穗”是指捡取田间落下的稻穗,这是农妇们常见的劳作方式之一。这句诗通过描述小妇拾穗的情景,表达了农妇们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农妇们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牺牲个人时间去照顾公婆的现实情况。

最后一句“四时作苦无裤襦”,写农妇一年四季都在辛勤劳作,却穿不到裤子。这里的“四时”泛指一年四季,表示农妇们一年四季都在为家庭劳作。“作苦”指辛勤劳作。“无裤襦”意味着农妇们穿着简陋的衣服,甚至没有裤子。这句诗通过描述农妇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却无法得到足够衣物的情况,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农妇们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忍受贫困和苦难的现实。

这首诗通过描写农妇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情景,展现了她们在恶劣环境下仍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通过诗歌的形式,作者表达了对农妇们的同情和关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