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梯倚天碧,细路连草莽。
萧萧苍松门,税此林下鞅。
轮囷老树姿,偃蹇怪石状。
中有莲花台,迥出诸天上。
空堂卧钟鼓,古佛暗龙象。
飞泉漱石除,夜半发清响。
云低雪浮浮,柳动春盎盎。
超摇万里眼,更欲铲叠嶂。
【注释】
层梯:层层楼梯。倚天碧:高耸入天的青山,形容楼的气势宏伟。细路:狭窄的道路。草莽:草木丛生之地。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松门:松林中的小道。税(sù):走过,经过。鞅(yāng):车马行过的痕迹。轮囷(qūn):弯曲盘旋,这里指老树。偃蹇(yǎn jiǎn):高峻的样子。怪石:奇形怪状的石头。莲台:莲花台,传说中佛祖讲经说法的地方。空堂:空旷的殿堂。钟鼓:寺内敲钟击鼓报时。龙象:佛教中象征佛法的神兽,也指佛像。飞泉漱石除:泉水飞流冲刷着岩石。夜半发清响:深夜里传来清脆悦耳的声响。云低雪浮浮,柳动春盎盎:云低垂着像飘浮的雪花一样,柳枝随风轻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超摇万里眼,更欲铲叠嶂:远望着群山如在咫尺之外,更想要一扫千军,征服重重山峰。
【译文】
层层楼梯直插青天,窄窄的小路一直通向茂密的草丛。
松林深处有一座古老的寺庙,穿过它就像在森林里行走一样。
那棵苍劲的老树姿态优美,那怪石的形状怪异而奇特。
那里有一座莲花台,远远望去就仿佛在天边。
空旷的大殿里只有钟鼓声,古佛静静地坐在那里,好像在默念什么。
飞流直下的泉水冲刷着岩石,深夜里传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
乌云低垂像是飘浮的雪花,春日里柳枝摇曳着生机勃勃。
远望着那些连绵起伏的山脉,心中更有一种征服它们的决心。
【赏析】
《长乐寺二首》,是一首写长乐寺景色和感受的绝妙好诗。
首句“层梯倚天碧”写寺的高耸入云。“倚”、“碧”二字极富画意,使读者仿佛见到高耸入云、苍翠欲滴的山峰。次句“细路连草莽”,写山路之细小。“细路”与“层梯”相呼应,“草莽”与“碧”相对照,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寺院的高耸入云、苍翠欲滴的山峰。第三句“萧萧苍松门”,写松门之内的苍松。“萧萧”两字既写出松木的声响,又烘托出松木苍劲的特点,使人想起李白《送友人》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两句诗,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静谧幽深的境界之中,使人感到一种宁静、肃穆的气氛。
第四句“税此林下鞅”,写诗人从松门中走过,留下了车马行过的痕迹。这一句既是对上诗句的补充,又是过渡到下句的必要准备。第五句“轮囷老树姿”写老树下的树木,以“轮囷”形容其弯曲盘旋的姿态,形象地表现了树木苍劲挺拔的特点。“偃蹇怪石状”,“偃蹇”形容石之高峻突兀,“怪石”则突出了这些石头的形态奇特。这两句话,通过写树、石,进一步渲染了景物的雄浑壮丽。
第六句写莲台上的莲花。“莲台”是佛家语,指佛祖讲经说法之处,这里用来比喻莲花台。莲花台在莲叶之间,高高在上,远离尘世,给人以超脱的感觉。第七句“迥出诸天上”,则是从远处看莲花台的形象,用“诸天”一词,强调了莲花台的崇高地位。第八句“空堂卧钟鼓”,描绘了寺院中钟鼓声传遍空堂的情景。这是由近及远的描写,给人带来听觉上的美感。第九句“古佛暗龙象”,是说古佛的神态和龙象相似,这既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又增添了古佛神秘莫测的氛围。第十句“飞泉漱石除”,写泉水冲刷着岩石,发出清脆的声响。第十一句“夜半发清响”,写深夜里传来的清朗的钟鼓声。第十二句“云低雪浮浮”,描绘了春夜里天空的美景;“柳动春盎盎”,则描绘了春风拂面的美妙感觉。最后一句“超摇万里眼”,写放眼眺望远方,胸怀壮志,大有一统江山之势。
这首诗通过对长乐寺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