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弹得是胡音,上马低蛾泪滴襟。
画匠枉教延寿死,相如作赋得黄金。

昭君词

琵琶胡音泪痕新,画匠延寿枉费心

解析:

  1. 诗词原文
    琵琶弹得是胡音,上马低蛾泪滴襟。
    画匠枉教延寿死,相如作赋得黄金。

  2. 译文注释

  • “琵琶弹得是胡音”:描述的是琵琶手弹奏的琵琶音乐充满了异国情调,使人联想到遥远的异域风情。胡音即指西域的音乐风格,琵琶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而“胡”在这里指的是西域地区。此句通过“是”字强调了琵琶音乐的独特性和地域性。
  • “上马低蛾泪滴襟”:描绘了一个场景,当昭君即将踏上西行之路时,她的心情如同这泪水一般沉重。这里的“上马”指的是准备离开家乡,“蛾”是指眼泪,而“低”则形容眼泪流到胸口的动作。整个句子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离别之情的深切感受。
  • “画匠枉教延寿死”:这句话是对古代画作中表现人物情感的一种讽刺。它暗示那些以绘画为生的工匠们(延寿)可能因为无法捕捉到昭君的真实情感而枉费心机,未能表现出她的哀愁和美丽。这里的“枉教”意味着白白浪费,而“延寿死”则可能指这些艺术家的徒劳无功或死亡。
  • “相如作赋得黄金”:最后一句提到司马相如,他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写作辞赋。这里提到的“作赋”可能是指他创作的赋诗,而“得黄金”则可能表示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极高的赞赏和认可,甚至能够换得珍贵的黄金。这句诗可能是在赞美司马相如的才华以及他的作品的价值。
  1. 赏析与创作背景
  • 《昭君词》这首诗通过对汉使和昭君别离的情景进行描写,展示了昭君作为和平使者的身份和使命。诗中的“琵琶胡音”、“上马低蛾泪滴襟”等意象,不仅展现了昭君的美貌和哀愁,也传达了一种跨越国界的悲悯情怀。
  • 该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那时的社会背景下,边疆战争不断,国家需要借助和亲来稳定边疆。昭君的故事和形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塑造出来,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国家的利益和和平。
  • 诗中的“画匠枉教延寿死”和“相如作赋得黄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和文化成就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个人才能的价值。这种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化影响
  • 《昭君词》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同时也是对历史上和亲政策的一种反思和评价。
  • 该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典型的唐代诗歌形式,如对偶、排比等,这些都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富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 《昭君词》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对研究唐代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其次,它的故事背景和主题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和改编,影响了无数人的创作。此外,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符号,象征着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牺牲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