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负文场志,何惭国士风。
王廷曾抗论,庙鼎合铭功。
玉树摧平地,朱霞落半空。
故人遗叹在,秋后有惊鸿。
注释:
- 虽负文场志,何惭国士风:虽然有文学的抱负,但为国家效力感到自豪。
- 王廷曾抗论:在朝廷上曾经公开反对过某人或某事。
- 庙鼎合铭功:为庙宇铸鼎(一种祭祀用的礼器),应当记载功绩。
- 玉树摧平地,朱霞落半空:形容景象壮丽。
- 故人遗叹在,秋后有惊鸿:老朋友的遗言还在耳边响起,秋天后有大雁飞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个名叫苗户部的朋友的挽词,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深思念和对其一生的高度评价。
首句“虽负文场志,何惭国士风”,诗人首先感叹自己的才华未能得到施展,但内心并不感到惭愧,因为他为国家效力的精神值得赞扬。这种胸怀宽广、不为小节所累的气度,正是诗人高尚品格的体现。
次句“王廷曾抗论”,诗人回忆了在朝廷上曾经公开反对过某人或某事的场景。这既是对自己政治立场的一种坚持,也是对自己勇气的证明。
第三句“庙鼎合铭功”,诗人以铸铜为喻,表示自己应该被记载在历史上,以彰显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这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社会公正的认可。
第四句“玉树摧平地,朱霞落半空”,诗人以壮丽的景象来形容朋友的去世,既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悲痛,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最后一句“故人遗叹在,秋后有惊鸿”,诗人引用典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秋天后的大雁飞过,象征着友人的离去。而“惊鸿”一词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震撼和不舍。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