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腹不自主,来吟体斋诗。
三肃斋中人,问体安措辞。
体卑语近拘,体高语近欺。
耳目口鼻形,人各师其师。
要之天地间,当以一理推。
冯侯好兄弟,一一清庙姿。
是家好谈道,脱略毛与皮。
一堂春愔愔,诗礼相娱嬉。
但愧远客尘,涴子连理枝。
虽然参自诀,要知不磷缁。
我车得国工,分路有险夷。
君知鲁叟圣,妙在物不遗。
当其作春秋,一字如权锤。
越境惜赵盾,断谓此语非。
俗儒无已心,望道如隔纰。
闭门画圆方,用世多参差。
千载堪一咍,汝足未及巇。
冯郎顾我笑,坐久炉烟迟。
黄花粲墙东,青山转墙西。
吾言亦已费,须君浮一卮。

体斋诗为梁溪冯季求作口腹不自主,来吟体斋诗。

三肃斋中人,问体安措辞。

体卑语近拘,体高语近欺。

耳目口鼻形,人各师其师。

要之天地间,当以一理推。

冯侯好兄弟,一一清庙姿。

是家好谈道,脱略毛与皮。

一堂春愔愔,诗礼相娱嬉。

但愧远客尘,涴子连理枝。

虽然参自诀,要知不磷缁。

我车得国工,分路有险夷。

君知鲁叟圣,妙在物不遗。

当其作春秋,一字如权锤。

越境惜赵盾,断谓此语非。

俗儒无已心,望道如隔纰。

闭门画圆方,用世多参差。

千载堪一咍,汝足未及巇。

冯郎顾我笑,坐久炉烟迟。

黄花粲墙东,青山转墙西。

吾言亦已费,须君浮一卮。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冯季求(1403~1489年),字季和,号青阳居士,江苏无锡县南塘镇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冯季求一生崇尚儒学,尤其喜爱《易经》,并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他的诗歌创作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口腹不自主,来吟体斋诗。”这里“口腹”指的是人的生理需求和欲望,“不自主”则说明这种需求和欲望是不由自主的,无法控制。而“吟体斋诗”则是说作者在面对这些需求和欲望时,选择了以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作者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句“三肃斋中人,问体安措辞。”这句中“三肃”指的是严肃、端正的态度,“斋中人”则是指那些生活在斋戒生活中的人。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是严肃而端正的,对于言行举止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然而,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却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问体安措辞”,也就是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时,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

第三句“体卑语近拘,体高语近欺。”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在这里,“体卑”指的是低贱、卑微的地位或身份,“语近拘”则是指言辞过于拘束、缺乏自由度。而“体高”则是指尊贵、高贵的地位或身份,“语近欺”则是指言辞过于夸张、缺乏真诚度。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哪个地位或身份的人面前,都应该保持谦逊、真诚的态度,不能过于张扬或虚伪。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四句“耳目口鼻形,人各师其师。”这里的“耳目口鼻形”指的是人的生理特征和感官形态,而“人各师其师”则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对象和方法。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学习对象和方式方法的引导和帮助,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

第五句“要之天地间,当以一理推。”这是整首诗的核心观点。在这里,“要之”表示强调,“天地间”则是指整个世界或宇宙之间,“一理”则是指一种普遍适用的道理或规律。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遵循一种普遍适用的道理或规律,而不能偏离正道或盲目行事。

第六句“冯侯好兄弟,一一清庙姿。”这句中“冯侯”指的是冯季求自己,“清庙姿”则是指高尚、纯洁的品质或形象。这句话赞美了冯季求的高尚品质和纯洁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他深厚的情谊和敬意。

第七句“是家好谈道,脱略毛与皮。”这里的“是家”指的是这个家庭或学派,“道”则是指道理或哲学思想。这句话表达了这个家庭或学派重视道理和哲学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暗示了这个家庭或学派的成员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第八句“一堂春愔愔,诗礼相娱嬉。”这里的“一堂春愔愔”则是指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或环境,“诗礼相娱嬉”则是指通过诗歌和礼仪的方式相互娱乐和交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或环境的赞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通过诗歌和礼仪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愿望。

第九句“但愧远客尘,涴子连理枝。”这句中“但愧”表示惭愧之意,“远客尘”则是指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人带来的尘埃,“涴子连理枝”则是指玷污了美好事物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感到愧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追求。

第十句“虽然参自诀,要知不磷缁。”这里的“虽然”表示虽然如此,“参自诀”则是指参透或理解某种道理或规律的意思,“不磷缁”则是指不沾染污垢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即使在看似复杂的现象背后,也需要深入理解和洞察其中的道理或规律,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洁的心性。

第十一句“我车得国工,分路有险夷。”这里的“我车”表示我的车马,“得国工”则是指得到了国家的重用或赏识的意思,“分路有险夷”则是指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和挑战。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够得到国家重用感到自豪和满足,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事业上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第十二句“君知鲁叟圣,妙在物不遗。”这里的“君知”表示你知道或明白,“鲁叟圣”则是指鲁国的老者非常聪明和智慧的意思,“妙在物不遗”则是指善于抓住关键要素的意思。这句话赞美了对方具有高超的智慧和洞察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认可和尊敬。

第十三句“当其作春秋,一字如权锤。”这里的“当其”表示当时的情况或背景,“作春秋”则是指编写史书的意思,“一字如权锤”则是指每一句话都有分量和力量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对方编写史书的能力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第十四句“越境惜赵盾,断谓此语非。”这里的“越境”表示越过界限或范围的意思,“惜赵盾”则是指珍惜或重视某人的意思,“断谓此语非”则是指坚定地认为某句话是错误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赵盾这个人的重视和敬重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对方言论的质疑和反思。

第十五句“俗儒无已心,望道如隔纰。”这里的“俗儒”表示庸俗浅薄的读书人或者学者,“无已心”则是指缺乏自我反省和思考的意思,“望道如隔纰”则是指希望接近某种道理或理念但却被误解或曲解的意思。这句话批评了那些缺乏自我反省和思考的读书人或学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某种道理或理念的渴望和追求。

第十六句“闭门画圆方,用世多参差。”这里的“闭门”表示隐居或闭门不出的意思,“画圆方”则是指绘制圆形或方形的东西,“用世多参差”则是指运用所学知识或能力去适应社会的需求却总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担忧。

第十七句“千载堪一咍,汝足未及巇。”这里的“千载”表示千年之后,“堪一哈”则是指值得称道或者值得嘲笑的意思,“汝足未及巇”则是指你的脚还没有到达山顶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对诗人才华的赞誉和鼓励,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诗人未来成就的期望和信心。

第十八句“冯郎顾我笑,坐久炉烟迟。”这里的“冯郎”指的是冯季求自己,“顾我笑”则是指回头看我笑的样子的意思,“坐久炉烟迟”则是指坐在炉火旁边久久不愿离开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冯季求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