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券内士,常思方外游。
未见夫铁脚,况逢通钁头。
癯然祇树老,隐此阴崖幽。
修竹不知夏,青松不知秋。
甚欲效柳子,冉溪买西丘。
又欲追白傅,香山寻石楼。
忽开化人书,书中有鸣球。
其鸣疑飞泉,清绝或可侔。
乃是寄我诗,恨我昔莫留。
观者勿疵瑕,谓以声音求。
句法传丛林,五言如汤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第1-2句:我虽身为内侍,却常常向往自由自在的方外生活。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第3-4句:尚未见过铁脚(即铁拐李),又恰逢通钁头(即通臂猿)。这里用“夫铁脚”和“通钁头”比喻自己还未遇到高人或者奇遇,而期待能见到传说中的神仙人物。

第5-8句:树老身瘦的我,隐居在阴深的山崖中。这里的“树老身瘦”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情怀。

第9-12句:修竹不懂夏天,青松不知秋天。这是说自然界的景物与诗人心境相通,它们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第13-17句:我想效仿柳子厚,去冉溪买西丘;又想追随白居易,到香山寻石楼。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逃离喧嚣的官场生活,寻找一个静谧的地方修身养性的愿望。

第18-20句:忽然收到化人(即和尚)的书信,信中说他有鸣球(即铜鼓)可赠。这里的鸣球可能是某种乐器,也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法器,象征着佛法的传播。

第21-22句:他的鸣声如同飞泉般清冽,或许能够和我的诗歌相媲美。这是说通过书信得知化人的馈赠,使得诗人感到惊喜和欣慰。

第23句:原来是他寄给我的诗。这句话揭示了诗人与化人之间的交流,也表明了诗人对诗歌的喜爱和珍视。

第24-26句:观看者不要挑剔,以为是声音造成的误解。这里的“观者”可能是指读者或者旁观者,他们可能会因为声音的误解而产生不同的解读。

第27-28句:诗句的表达方式传承了佛教丛林中的禅意,就像五言诗一样流畅自如。这是说化人的书信中充满了禅意,使得诗人感受到了禅宗文化的魅力。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化人之间的交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禅宗文化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