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则经纶隐著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杨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注释】
和胡戢七首:即《和胡戢七首》。和,同“荷”。
达则经纶隐著书:指达官要人应当有才能,应当有所作为。
孰亲疏:指谁与谁亲近,谁与谁疏远。
王通:字季陵,隋朝学者、文学家。
底:实。杨素:隋文帝杨坚的儿子,封楚公,封越国公,任丞相。他为人猜忌刻薄,多所忌讳。
汾曲:古地名,在今山西临汾一带。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表现的是王通对杨素的答谢。王通,字季陵,唐初名臣,为隋代学者。他曾隐居于汾阴(今山西临汾)的汾曲中,过着淡泊明志的生活。后来,杨素听说他的名声后,派人去请他出山,担任官职。王通没有答应,而是写了这首诗作为答谢。
前两句写自己隐居时的心情:既然有才能就应该有所作为,既然有才能就应该得到人们的亲敬。王通在隐居的时候,也曾经想过出来做官。但他认为,只有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能够做大事情,而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他就决定隐居下来。
第三句写隐居时的心情:虽然隐居了,但是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仍然认为他是贤人。因为王通是当时的知名人士,所以他一出现就被人们热烈欢迎。
第四句写隐居时的心情:我虽然隐居了,但是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我仍然像以前一样保持着清贫的生活,继续从事自己的学问研究。
最后一句写隐居时的心情:即使我隐居了,但是我仍然得到了人们的尊敬。我虽然没有做大事情,但是我的学问仍然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安守本分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