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之誓墓终不仕,幼舆挑女因折齿。
清高足以激懦贪,旷达端能丧廉耻。
【注释】
羲之(1)誓墓:指魏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纪念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与谢安等四十二人修禊事而立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幼舆(1):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折齿:比喻受辱丧齿。
清高:高尚清廉。
激懦贪:使怯懦贪婪的人醒悟。
旷达:心胸豁达开朗,不拘小节。
丧廉耻:丢失廉洁羞耻之心。
【赏析】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他不仅书法造诣极高,而且政治上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公元353年,晋孝武帝司马曜病危,王羲之被召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受命辅政。当时朝内外大臣对太子司马德宗颇有非议,王羲之为了巩固政权,就以会稽郡的一块美地作为太子葬地,并亲自撰写了《兰亭集序》作为葬礼文稿。
王羲之一生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深受人民爱戴,但他也因坚持原则,得罪了权贵而遭到排挤。这首诗就是他在晚年写的一首悼念友人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全诗共四句,每句都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