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半馀寒在,新秧绿未齐。
僧归知有寺,水尽觉无溪。
疏径风行箨,空庭鸟篆泥。
东郊有幽致,小暇一扶藜。
【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郊野景象的诗。首联点明时间,夏日过了一半,但气候依然清凉,田野上新翻的秧苗尚未长齐。颔联写僧人归来,知是寺庙所在,水已退尽,看不见溪流了。颈联写路旁疏林中有蝉鸣声,庭院中鸟儿在泥墙上啄食。尾联写郊外景色幽静优美,闲暇时拄着藜杖散步。
夏行(其一)
夏半馀寒在,新秧绿未齐。
僧归知有寺,水尽觉无溪。
疏径风行箨,空庭鸟篆泥。
东郊有幽致,小暇一扶藜。
赏析:
这首诗是写郊野景物的小诗。首联点明时间,夏日过了一半,但气候依然清凉,田野上新翻的秧苗尚未长齐。颔联写僧人归来,知是寺庙所在,水已退尽,看不见溪流了。颈联写路旁疏林中有蝉鸣声,庭院中鸟儿在泥墙上啄食。尾联写郊外景色幽静优美,闲暇时拄着藜杖散步。全诗以“夏行”为题,描绘了郊野的景致。
首联写郊野的景致。“夏半”,即夏天的一半时间。天气虽然炎热,但并不酷热。“馀寒”,指暑天余下的凉意,也指暑天的余热。暑天过后的余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感到清新、宜人。“新秧”是指刚刚插好的秧苗,此时还未长成。新种的秧苗,嫩绿欲滴,显得生机勃勃。而“馀寒”与“新秧”相结合,更给人以清凉之感。
颔联写诗人经过一座寺庙。“有寺”,是指前面提到的寺庙,也就是诗人走过的那座寺院。“有”,字义双关,既表示存在,又可解释为“没有”。从“有”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这座寺庙的存在和存在的环境都感到满意,甚至有些喜爱。“僧归”,指的是和尚回家。“知有寺”表明他曾经到过这里,并知道那里有一座寺庙;同时也表明诗人对这座寺庙有所了解,甚至熟悉。“水尽”,是指河水干枯。“觉无”,表示诗人觉得这里没有什么水了。“溪”,指小河或溪水。“无溪”说明这里已经看不到什么水流了。“觉”,字义双关,既可解释为“感觉”,又可解释为“觉察”的意思。“水尽”与“觉无”相对,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感受。
颈联写诗人经过一片树林时所看到的景象。“疏径”,是指稀疏的小路。“风行箨”,是指竹叶随风飘落,好像在行走的竹皮。“箨”,就是竹子外面的一层壳儿,也叫竹笋壳。“空庭”,是指庭院。“鸟篆泥”,指鸟儿在地上啄食泥土。“篆”,指象形文字。“泥”,指泥土。“鸟篆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鸟儿在院子里啄食泥土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一群小鸟在庭院里嬉戏、觅食的景象。
尾联写诗人经过一座小桥时所看到的景象。“东郊”,指东方的郊野。“幽致”,即幽雅、优美的情趣。“小暇”,“小闲”、“闲暇”的意思。“扶藜”,是指拿着藜杖。“小暇一扶藜”,意思是说在空闲的时候拄着一根藜杖走走。“扶藜”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的“扶摇直上九万里”中的“扶摇”,是指盘旋在空中的大风。“扶藜”则是指扶着藜草杖而行。这两句诗用典贴切、新颖自然,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欣赏美景的思想情感。
每句七个字,四句一韵,共四韵,读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