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登天池峰,暮酌天池水。
一枕僧榻清,钟磬半空里。
平生此名山,籍籍满吾耳。
乘兴作远游,杖策自不已。
行行到绝顶,尘世知隔几。
云烟出其下,渺视犹万里。
山川与人物,往往尽蒙被。
始疑翻雪涛,混同一彭蠡。
顷刻开一罅,初见山逦迤。
仿佛人世界,未可详目指。
山中为予言,此地去天咫。
风雨晦冥候,与世殊不似。
霖潦方下作,山头旋磨蚁。
云深此埋屋,山下乃不尔。
历验予所言,其言亦非诡。
未必隔仙凡,高深实殊轨。
初夜现佛灯,数星林末起。
如萤复如炬,或明亦或止。
昔闻颇甚怪,今见乃如此。
寄语登山人,仍须细穷理。

庐山杂咏 天池

朝登天池峰,暮酌天池水。

一枕僧榻清,钟磬半空里。

平生此名山,籍籍满吾耳。

乘兴作远游,杖策自不已。

行行到绝顶,尘世知隔几。

云烟出其下,渺视犹万里。

山川与人物,往往尽蒙被。

始疑翻雪涛,混同一彭蠡。

顷刻开一罅,初见山逦迤。

仿佛人世界,未可详目指。

山中为予言,此地去天咫。

风雨晦冥候,与世殊不似。

霖潦方下作,山头旋磨蚁。

云深此埋屋,山下乃不尔。

历验予所言,其言亦非诡。

未必隔仙凡,高深实殊轨。

初夜现佛灯,数星林末起。

如萤复如炬,或明亦或止。

昔闻颇甚怪,今见乃如此。

寄语登山人,仍须细穷理。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庐山游览时所作,共二十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以及他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朝登天池峰,暮酌天池水。”这句描绘了诗人早晨攀登天池峰,傍晚欣赏天池水的美景。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美好。

“一枕僧榻清,钟磬半空里。”这句描绘了诗人坐在僧人的床上,听钟磬声在半空中回荡的情景。这种声音让人感到宁静、祥和,让人感到心灵的净化。

“平生此名山,籍籍满吾耳。”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他说,自己一生都在关注这个有名的山,它的名声已经充满了他的耳朵。这种表达方式既简洁又有力,让人感到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感情。

“乘兴作远游,杖策自不已。”这句描绘了诗人在游览的过程中,心情愉悦,兴致勃勃。他带着杖策不停地游览,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又形象,让人感到诗人的游览过程是充满乐趣的。

“行行到绝顶,尘世知隔几。”这句描绘了诗人到达了山顶,但仍然觉得距离尘世很远。这种感觉让人感到诗人对庐山的敬畏之情。

“云烟出其下,渺视犹万里。”这句描绘了诗人站在山顶上,俯瞰下面的景色,觉得距离非常遥远。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直观,让人感到诗人的观察角度非常高。

“山川与人物,往往尽蒙被。”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的思考。他认为,山川和人物都被大自然所覆盖,这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始疑翻雪涛,混同一彭蠡。”这句表达了诗人对雪的形象化描述。他认为,庐山就像翻滚的雪涛,与彭蠡湖相似。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生动,让人感到诗人的观察力非常敏锐。

“顷刻开一罅,初见山逦迤。”这句描绘了诗人突然看到了一条缝隙,看到了山的延伸情况。这种描写方式既生动又具体,让人感到诗人的观察力非常细致。

“仿佛人世界,未可详目指。”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印象和感受。他认为庐山就像人的世界,虽然可以看到它的轮廓,但仍然无法详细地描述它。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深刻,让人感到诗人的观察和思考都非常独特。

“山中为予言,此地去天咫。”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感慨和期待。他认为,这个地方离天很近,就像咫尺一样。这种表达方式既简洁又有力,让人感到诗人的情感非常真挚。

“风雨晦冥候,与世殊不似。”这句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交加的时候,看到的景象与平常完全不同。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直观,让人感到诗人的观察力非常敏锐。

“霖潦方下作,山头旋磨蚁。”这句描绘了大雨即将来临的景象,山头上的蚂蚁正在忙碌着。这种描写方式既形象又生动,让人感到诗人的观察力非常细致。

“云深此埋屋,山下乃不尔。”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云雾的看法。他认为,云雾深处的房子可以掩映在云海之中,而山下的房子则不能这样。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直观,让人感到诗人的思考非常独特。

“历验予所言,其言亦非诡。”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观点的验证和信心。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不是虚假的东西。这种表达方式既坚定又自信,让人感到诗人的态度非常坚决。

“未必隔仙凡,高深实殊轨。”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高度的看法。他认为,庐山并不一定是神仙的地方,它的高深之处确实与普通人不一样。这种表达方式既简洁又有力,让人感到诗人的思考非常深刻。

“初夜现佛灯,数星林末起。”这句描绘了佛灯在夜晚出现的情景,数颗星星从林中升起。这种描写方式既形象又具体,让人感到诗人的观察力非常敏锐。

“如萤复如炬,或明亦或止。”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佛灯的描述。他认为佛灯像萤火虫一样闪烁,有时明亮,有时暗淡。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生动,让人感到诗人的观察力非常细致。

“昔闻颇甚怪,今见乃如此。”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佛灯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以前听说佛灯很怪异,现在看到他的真实面貌后,才知道并非如此。这种表达方式既简洁又明确,让人感到诗人的观点非常清晰。

“寄语登山人,仍须细穷理。”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登山人的建议和希望。他认为登山的人应该仔细研究和理解这个地方,以便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这种表达方式既鼓励又指导,让人感到诗人的态度非常积极和热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