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张学书双鬓白,馀子百驾终莫及。
晓兔经霜湘竹寒,秋蛇引露剡藤湿。
拙时每向巧中生,圣处更从颠里入。
素鹅春昼厌栏时,绿水波重竹风急。

观张也愚作草圣

髯张学书双鬓白,馀子百驾终莫及。

晓兔经霜湘竹寒,秋蛇引露剡藤湿。

拙时每向巧中生,圣处更从颠里入。

素鹅春昼厌栏时,绿水波重竹风急。

注释:

观张也愚作草(zhǒng)圣(shèn):观赏张也愚的书法。草圣,指王羲之的书法。

髯张学书双鬓白,馀子百驾终莫及:

髯张学习书法,双鬓都变白了,其余的人赶不上他。髯张,张芝。余子,其他人。

晓兔经霜湘竹寒,秋蛇引露剡藤湿。

晓兔,清晨的兔子,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经霜,经过霜打。湘竹和剡藤,都是竹子和藤蔓。

拙时每向巧中生,圣处更从颠里入。

拙时,笨拙的时候,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书法水平不够高。巧中生,在巧妙中诞生。圣处,高明的地方。颠里,这里是反义词,意为低劣之处。

素鹅春昼厌栏时,绿水波重竹风急。

素鹅,白色的鹅。春昼,春天的白天。栏时,栏杆旁。绿水,绿色的水。波重,波浪重重。竹风急,风吹竹林的声音很急促。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赞美张也愚的书法艺术为主题,表达了对书法家张也愚的敬仰之情。

首句“髯张学书双鬓白,馀子百驾终莫及。”描绘了张也愚学习书法的情景,他年老色衰,但书法技艺却日益精湛。而其他后辈则难以望其项背。这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也愚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

颔联“晓兔经霜湘竹寒,秋蛇引露剡藤湿。”则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湘竹经霜后显得更加寒冷,秋蛇引露后的剡藤则显得更加湿润。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书法作品的韵味和情感。同时,也暗示了张也愚书法的深厚内涵。

接下来两句“拙时每向巧中生,圣处更从颠里入。”进一步揭示了张也愚书法的特点。他认为,自己在笨拙的时候,往往能在巧妙中找到灵感;而在高明之处,更是能从低劣中汲取智慧。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他的书法作品独具一格。

最后两句“素鹅春昼厌栏时,绿水波重竹风急。”则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春日阳光下,一只素色的鹅悠闲地在栏杆旁饮水,绿水波荡漾,竹叶随风飘摇。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诗意的山水之间。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境深远。通过对张也愚书法特点的赞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同时,诗句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具有美感又富有哲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