鹓鹭朝来又集西,联镳初卸锦障泥。
夺袍况有诗先捷,倒玉何妨酒屡携。
诏下竞看花作判,赋成曾借柳为题。
衣冠异日传图画,惟有三家盛事齐。
【注释】
朝来:早晨。联镳:古代官员乘车时两马并列,马衔铜环相接连。锦障泥:古制,用锦制成的马笼头。夺袍:夺得袍子。诗先捷:在诗中取胜。倒玉:酒杯的别名。赋成曾借柳为题:即指曾巩作《移风赋》,以柳树为题。三家:指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盛事齐:指三公(丞相、枢密使、参知政事)同时任宰相之事。
【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作者与刘贡父同游杭州西湖,并有酬唱之作。词人与刘贡父是同年好友,二人常结伴出游,此词即是他们同游西湖时的酬唱之作。
上片写景。“鹓鹭朝来又集西”,开篇即描写了清晨时分,一群鹓鶵(一种鸟类,形似鸾鸟,色彩斑斓,多在朝廷高官显要之列)聚集在西湖之西的景色。接着,“联镳初卸锦障泥”一句,进一步描绘了鹓鶵们刚刚卸下了华丽的马具——锦制的马笼头,正在一起悠闲地行进着。这两句既写出了鹓鶵们的高贵身份和优雅风采,也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之情。而“联镳初卸锦障泥”一句中的“始卸锦障泥”更是将这种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下片写情。“夺袍况有诗先捷”一句,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描绘这一景象。词人的好友刘贡父此时正被皇帝任命为杭州知府。而词人则因为才华出众,得以与刘贡父一同赴任。在临行之际,词人与刘贡父相互祝贺,共同祝愿对方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这里,词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夺袍”比作“诗先捷”,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两人的友谊深厚,又体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与和谐。接下来两句“倒玉何妨酒屡携”,则是对刘贡父的赞美之词。词人说:“倒玉”指的是美酒,而“何妨”则是表示没关系的意思。这两句话表达了词人对刘贡父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即将到来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情。
最后两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诏下竞看花作判”,这句的意思是说,当诏书下达时,大家都争相观赏并讨论起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来。这里的“花”并非指真正的花朵,而是比喻指代某种事物或观点。而“作判”则是指对某个问题进行判断或处理的意思。这句中的“诏”则是指皇帝颁布的诏书。通过这句话可以联想到宋代科举考试的制度,即在考试之前,应试者需要先阅读皇帝发布的诏书,然后根据诏书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因此,这句中的“花作判”也可以理解为是针对诏书内容进行的分析和评价。而“赋成曾借柳为题”一句则是说,在考试之前,曾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借用了柳树的形象来作为题目的象征。这里的“赋成”指的是完成了文章或者试卷,“借柳为题”则是说借助柳树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观点。
整首词通过对刘贡父赴任杭州的情景进行描写,展现了两位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同时,词中还融入了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以及象征意义的运用等元素,使得整首词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充满了诗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