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身章疏竟难移,双镇辞来亦重违。
绝域共惊吾父在,别都今喜我公归。
渭川士宦相先后,辽海人民半是非。
谁念昔曾陪祖帐,同时宾客坐中稀。

【注释】

①渭川:渭河之川,这里指渭水。②辽海:指辽东地区。③祖帐:指祖饯的帐篷。

译文

乞身(辞官)的奏章终于难以改变,双镇辞来也确实违背了我的意愿。

在异域被惊,是因我的父辈在那里;今在别都,是因为我公归去。

渭川的士人官场相先后,辽东人民大半是非黑白不辨。

谁还念及往日陪祖帐的宾客,当时同坐中的宾客现在寥若晨星。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作者在长安时曾与文宗皇帝为伴多年,因此文宗即位后,作者即以宰相身份辅政。文宗即位三年后,因宦官李训、郑注事,遭贬为潮州司马,再贬袁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又遭诬陷,贬为邵州刺史。这年冬,文宗病重,他上书请求辞职,次年二月,文宗驾崩,宪宗诏令百官上朝,文宗的灵柩尚未下葬。作者此时已调任太子右庶子,仍奉诏赴长安参加葬礼,并随行回京。八月十二日,文宗大殓,十三日安葬,文宗的丧事完毕,作者才得离京回任本官,九月三日又升任中书侍郎、平章事。这首诗就是作于这一期间的。

诗的前四句写文宗辞位回乡的情景。“乞身”二字直承首句而来,说文宗的“乞身”之请终未得到批准。《新唐书·文宗本纪》载:“太和九年五月乙丑,制罢谏官、御史。”可知当年四月文宗就已将谏官、御史全部革除,此后便不再有“乞身”之请了。“双镇”两句,说文宗辞官回乡,自己则留京辅政。文宗自开成年间以后即居东宫,到会昌六年(846)始立为皇太子。宪宗元和二年(807)十二月,文宗正式登基,于是改元大和。大和四年(830)十月,文宗再次亲政,从此便再也没有退位之事。所以“双镇”一句当指两京而言。“辞来”一句,说文宗辞位之后,自己便不能不遵命前去迎接。

以下六句写文宗归西都长安的情状。“绝域”,犹言边地、异域。《汉书·苏武传》:“胡虏使之入尤极幽苦之,欲其生缚知吾等。”师古注:“绝域者,边远之地,或极幽苦也。”“吾父”两句,说文宗辞位回乡,使作者感到惊喜交加。“别都”,指长安,唐代京都所在。“今喜”,指文宗回长安,使作者感到欣慰。“渭川”两句,写作者对长安的观感。长安在渭水之北,故称渭川;而洛阳在长安之南,故称别都。“渭川士宦相先后”,是说渭川一带的士人官僚相继出仕;“辽海人民半是非”,则是说辽东地区的人民大多是非曲直不明,善恶不辨的。“昔曾陪祖帐”五字,是说作者曾与文宗一起侍奉先皇的灵驾(祖帐),而今却只能独自坐在宾客之中,十分寂寞。

前四句写文宗辞位回乡情景,后四句写文宗归长安情状及感慨。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议论,中间用一“共”字过渡。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含蓄蕴藉,耐人寻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