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戍蚕丛北,频行凤集南。
烽传戎垒密,驿远客程贪。
春尽花犹坼,云低雨半含。
种畬多菽粟,艺木杂松楠。
妇汲惟陶器,民居半草庵。
风烟迷栈阁,雷霆起湫潭。
城郭秦风近,村墟蜀语参。
快心逢旷野,刮目望浮岚。
考古时兴感,无诗日每惭。
嘉陵最堪忆,迎马柳毵毵。

【注释】

顷岁从戎:过去年年从军。

南郑:即南郑县,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兴凤:即兴凤县,在今四川省万源市。

暇日:闲暇之日。旧游:过去的游览或旧地。赋:写文章。

蚕丛:传说中的古蜀国帝王,相传是伏羲氏的后代。北:指成都。

凤集南:比喻战云密布,战事频繁。

烽传戎垒密:烽火传递着军营里的情况。

驿远客程贪:驿站遥远,行人急于赶路。

春尽花犹坼(chè):春天过去了,花儿还没有开。坼:分裂。

云低雨半含:云层低垂,雨水欲滴。含:含着。

种畬(shú):种植水稻田。多菽粟:粮食丰富。

艺木杂松楠:多种树木,有松树和楠木等。

汲惟陶器:只有用陶器来打水。

民居半草庵:老百姓住的多半是草庵。

栈阁:指关中的山间栈道。

湫潭:深潭。

城郭秦风近:城市的建筑风格像秦代的风格。风:指建筑风格。

村墟蜀语参:村落里的居民讲蜀语,与中原话不同。

刮目望浮岚:睁大眼睛望着浮起的云雾。

考古时兴感:考察历史的时候感到兴味无穷。

无诗日每惭:没有诗的日子总是感到惭愧。

嘉陵最堪忆:最值得回忆的是嘉陵江。

迎马柳毵毵(sān shān):岸边柳丝长得很茂盛。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早年的作品。诗人以“顷岁从戎 南郑屡往来兴凤间”开头,点明了自己的身份、经历以及活动的范围。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南郑(今陕西汉中)从军打仗的情景,感叹时光流逝之快。“暇日追怀 旧游”,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下面四句分别描写了南郑一带自然景色的美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又描绘了自己在南郑的所见所闻:“烽传戎垒密,驿远客程贪。春尽花犹坼,云低雨半含。”这四句描绘了南郑地区的紧张局势和自然环境。烽火不断,战争连绵不绝;驿站遥远,使行旅们急于赶路;春天已经过去,花儿还没有开;乌云低垂,细雨欲滴。这些景象都反映了当时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困扰。

然后诗人转向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种畬多菽粟,艺木杂松楠。”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热爱。他看到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收获了许多粮食;同时他也喜欢种植各种树木,如松树和楠木等。这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对于农业劳动和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四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战乱时期人民生活的担忧:“妇汲惟陶器,民居半草庵。”这里的“汲”字指的是打水,“陶器”指的是陶制的器皿;而“草庵”则是指简陋的房子。这四句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百姓们只能使用简陋的工具来打水,住所也多为草房;这样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风烟迷栈阁,雷霆起湫潭。”这两句描绘了风雨交加、雷电闪烁的场景,象征着国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而“城郭秦风近,村墟蜀语参”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他认为国家的城墙和建筑风格都像秦国一样,而乡村里的人们都说蜀语,与中原方言不同。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深切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