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即蓬莱,其下通弱水。
万里奏上帝,一岳留仙史。
逍遥丹霞上,出没流精里。
夜子鹤又叫,月晕风欲起。
自从西涧去,复见东峰峙。
松施神农萝,石护尧时髓。
无中犹有象,玄外更无旨。
略闻赤松道,浩劫不可纪。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这是一道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核题,既涉及诗歌的景物描写,也考查学生的诗歌情感,还涉及到手法的运用,因此,考生在解答此题时既要对诗歌的景物描写进行细致的赏析,又要结合诗歌的情感主旨进行简要的分析,最后还要对诗人的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其作用。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桐柏山的观景之作,表达了诗人对桐柏山美景的赞美之情。“再至桐柏山”,点明诗人多次到访桐柏山;“此山即蓬莱”表明了诗人将桐柏山比作仙境;“一岳留仙史”说明诗人认为桐柏山具有神仙居住的历史背景;“逍遥丹霞上,出没流精里”描绘出一幅桐柏山景色优美的画卷。接着,诗中又写到了桐柏山上的生物,如“松施神农萝”、“石护尧时髓”,表现出诗人对桐柏山生态环境的重视。最后,诗人以“无中犹有象”,“玄外更无旨”来表达他对于桐柏山神秘而深远的意境的赞美。
- (1)首联:此山即蓬莱,其下通弱水。
(2)颔联:万里奏上帝,一岳留仙史。
(3)颈联:逍遥丹霞上,出没流精里。
(4)尾联:自西涧去,复见东峰峙。
(5)末联:松施神农萝,石护尧时髓。
(6)末联:无中犹有象,玄外更无旨。
(7)末联:略闻赤松道,浩劫不可纪。(8)赏析:(1)首联:此山即蓬莱,其下通弱水。
①“蓬莱”指神话传说中的海中三座神山之一。②“弱水”即弱水流。③“此山即蓬莱”,表明诗人将桐柏山比作仙境,表达了他对桐柏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2)颔联:万里奏上帝,一岳留仙史。
①“奏上帝”指皇帝派遣使者前来朝拜桐柏山。②“留仙史”指留下仙人的传说。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桐柏山具有神仙居住的历史背景的认同与赞赏。
(3)颈联:逍遥丹霞上,出没流精里。
①“丹霞”是一种红色云气。②“流精”指流光溢彩。③“逍遥”表现桐柏山景色优美的特点。④“出没流精里”描绘出一幅桐柏山景色优美的画卷。
(4)尾联:自西涧去,复见东峰峙。
①“西涧”指的是诗人经过的地方或曾经游览过的地方。②“东峰峙”指东面山峰屹立不动。③这两句写诗人经过桐柏山后,又看到了耸立不动的东面山峰,表达了诗人对桐柏山神奇而深远的意境的赞叹。
(5)末联:松施神农萝,石护尧时髓。
①“神农”指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发明家,这里借指桐柏山。②“萝”指蔓生植物的藤条,比喻依附之物。③“石护尧时髓”指石头保护着尧时期的圣人所留下的精华。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桐柏山生态环境的重视。
(6)末联:无中犹有象,玄外更无旨。
①“无中犹有象”指没有的东西还有形象,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中也有具体的内容。②“玄外更无旨”指玄奥之外更没有宗旨。③这两句表示诗人认为桐柏山上虽虚无缥缈,但仍然有具体的内容存在。
(7)尾联:略闻赤松道,浩劫不可纪。
①“赤松”指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②“浩劫”指大劫难。③“略闻赤松道”表示诗人略听到有关赤松子的传说。④“浩劫不可纪”指浩大的灾难无法记述。⑤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桐柏山上仙人赤松子的崇敬之情。
- “自西涧去,复见东峰峙”一句中的“去”字写出了诗人行走于桐柏山途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