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献升云鼎,秦遗蚀雪碑。

【译文】

汾阳献上升云之鼎,秦地留存蚀刻于雪的石碑。

【注释】

①汾献:指唐玄宗为祈求国泰民安而铸造的“升云鼎”。

②秦遗:指唐朝皇帝巡游各地时在各地留下的石刻。

【赏析】

此诗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石鼓歌》之一,共两首。第一首主要写石鼓的内容和特点;第二首则侧重于颂扬唐玄宗对国家的贡献。本诗前两句写石鼓的内容,后两句写石鼓的特点。

首句点明题旨,即“石鼓”这一主题。接着就从正面加以描述,说这石鼓是唐玄宗为了祈求国运太平、百姓安康而特意铸造的。“升云”二字极言石鼓的神威与神奇。次句以反衬手法进一步突出石鼓的神奇。“秦遗”句承上启下,既说明唐玄宗在位时,已将石鼓留在各地,又暗示这些石鼓所留之地,必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三、四两句,则从石鼓的内容方面加以说明。这里所说的“文”,当是“文字”之误,意即石鼓上刻有文字。“文”字前冠以“古文”二字,是为了强调其非同一般。因为石鼓上的文字,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文。这种文体,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文字极为古奥。因此,石鼓上的文字,便成了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五、六句,紧承上句而来,写石鼓上的铭文内容。由于石鼓上的文字非常难认,所以需要借助于一些工具来帮助辨认。所谓“摩”、“读”,即用手磨擦石鼓以辨其形,用口诵读铭文以识其义。这里所说的“磨”、“诵”二字,都是泛指,实际上是指摩、读这两种方法。由于铭文中有些文字笔画繁复,不易识别,所以往往需要多次磨擦才能看清。至于那些生僻难懂的字句,就更需反复诵读方能领会了。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唐玄宗在位期间铸的九个铜柱(即石鼓),是开元盛世的象征,因而值得珍视并要保护起来。于是有人主张把九个铜柱埋藏起来,以供后人瞻仰,但遭到了韩愈等人的强烈反对。后来,韩愈在《石鼓歌序》中,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这种错误观点,写了这首《石鼓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首先,它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赞美“升云鼎”而贬低“蚀雪碑”,来突出石鼓的神奇与珍贵。其次,它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例如,“升云鼎”与“蚀雪碑”这两个词语,分别象征着石鼓的尊贵地位与历史价值,同时也寓含着作者对石鼓的喜爱之情。最后,这首诗还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如对石鼓的形状、大小等方面的描绘,都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